-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1年
- 展厅面积:100平米
- 地 区:上海-徐汇-其他
墨 色 交 响
--- 姜德溥其人其画
作者: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张平杰
如果追溯海派艺术大师的足迹,我们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从海派第一代大家任伯年始,就不再拘泥古法,把市井文化、西洋造型、传统笔墨等元素融为一体,从而开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画的一代新风。在这一长串的名单中,其中有刘海粟、林风眠、庞薰琹、关良、朱屺瞻等更是学贯中西艺术的大家,正是这几代人的开拓;造就了近现代海派绘画的辉煌。
这个大的变革持续了将近一百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场更大的笔墨与形式颠覆运动在中国大陆激荡而起,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新水墨运动,期间,虽有新潮美术媒体的影响与传播,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重要事件、艺术家为一些主流媒体与艺术史所缺失。姜德溥就是其中一位。
“草草社”是最早致力于水墨创新的一个艺术团体,其发起人仇德树提出的“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折射了那个时代艺术家的觉醒和追求。作为草草社骨干成员的姜德溥,其艺术生涯与遭遇正好跨越从传统国画到现、当代水墨。
姜德溥於1950年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兼学中西绘画及艺术史论,具有极好的西学功底,50年代中期成为职业画家,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艺术家也开始了长达数十年颠簸的艺术生活。姜德溥的一生,几乎打下了这个时代的所有烙印,但他并未被压倒、被屈服,艺术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苦难对于艺术家是一种更深切的体验、磨砺与养分。这段时间,由于经济拮据,姜德溥从油画转向国画,特别是文革十年下放工厂,令他潜心研究传统山水,并深得传统笔墨之精髓。如果姜德溥回归传统,他就是海派绘画的守护人。因为六十年代期间让他有幸接近了两位日后影响他一生的海派艺术大师林风眠和刘海粟,与林、刘两位大师一样,姜德溥有西学经历,同样都在逆境中,这种近距离的求教与切磋,令姜德溥深感前辈的挚着与探索精神。坚定了他对水墨现代性的追求,他同样希望融贯中西,开拓自己的艺术风格。
与两位前辈不同的是,姜德溥不再停留在写实的领域,而是把抽象元素融进水墨山水。这正是海派绘画的精神;走自己的路,领风气之先。事实上,早在1970年代,姜德溥的传统山水笔墨已经是滋润有序、游刃有余、达到一个很高的境地。但对于一个有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修养,又深谙抽象艺术之道的他,已不再愿意仅仅在传统山水间徘徊。七十年代末,新艺术的热浪已经在北京、上海涌动,随着他与仇德树、陈巨源、陈家泠这批志同道合者相遇,姜德溥毫不犹豫地参与了“草草社”的活动与展览。
这段时间留下了他最早的水墨实验作品:黑色交响曲系列,他把水墨的抽象元素与山水混为一体,虚实相间、大气磅礴;墨色交融、酣畅淋漓,他不再拘泥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而是随心赋形、尽性挥洒。在这些作品中,描绘对象转为表现内心的节奏,山水隐于墨,心象大于形,抽象并非没有象,而是内在精神的映象。姜德溥与他老师真正的区别在于他跨越传统海派,走向现代水墨,也正在这一点上,姜德溥才凸显了他的个人色彩。
海派绘画的传承从形成至今都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特别到了198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和艺术思潮被大量推介进来,传统和现代交织在一起,海派绘画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一边是陈家泠、张桂铭等人发展的现代国画;一边是仇德树、姜德溥、陈巨源等人开启的现代水墨。海派绘画从此便形成两股流向。姜德溥能从传统跨越过来,得益于他的西学背景。
1982年姜德溥在《美术》第4期撰文:塔希主义与中国当代水墨画家,其中谈到“以塔希主义为原理,抽象表现派为风格的新的造型法则,使画面的表现力达到更加猛烈、有动感、以及富于变幻的偶发性效果,而其更深一层的本质,则是发展了画面内在的构成和节奏感。作为造型艺术,首先应基于各种形、体、色、线之组合的旋律,这犹如形象的音符”。80年代早期,能对抽象艺术有如此深刻阐述的人,是少之又少。
姜德溥对音乐的理解与修养,使他更懂得抽象画的原理与造型法则,他的彩墨画,用构成、节奏、旋律来主导画面,用墨、色、笔触来奏出音响;刘海粟的泼彩是山水中的一片抽象,姜德溥的山水则是抽象中的一组构成。与他的前辈一样,姜德溥的现代水墨、抽象元素并非是西化的,而是中国艺术精神和语境的现代体现。
这也使得1980年代早期“草草社”的水墨探索,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历史价值将愈益明显。
姜德溥的艺术生涯正置承前启后的时期,重要的是,他做了承前启后的事。
2014年4月- 5月於霍维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