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0年
- 展厅面积:660平米
- 地 区:湖南-长沙-其他
导语:前行美术馆“周陋之——油画艺术展”展览接近尾声,目前还在展出。前行美术馆开馆时间:10:00-21:30.欢迎大家来看展。在展览谢幕之前,我们再给大家分享一篇来自《新风行》杂志的人物报道。正如文章所言,他的作品“画里画外都是深不见底的宁静,他的眼里有海,海上有泡桐盛开。”这是多么美好的孤独!孤独——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宿命。对于艺术家而言,抵抗孤独的武器便是投入到持续的创作中去。我们期待孤独的陋之先生在艺术的原野里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你此刻孤独,将永生孤独
——《新风行》
“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
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
无祸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
富贵于我如浮云,小者谴诃大戮辱。”
黄庭坚这首词几乎能够概括所有踽踽独行的理想主义者。因为艺术是一件奢侈而专注的事情,艺术家们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于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不关心任何除了艺术以外的事情。周陋之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热爱画画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生活过得简朴而怡然自乐。他的作品多是水粉画,画里画外都是深不见底的宁静,他的眼里有海,海上有泡桐盛开。
▲《界·之三》,95.5*95.5cm,2014年
你此刻孤独,将永生孤独
周陋之先生有一幅非常有意境的画——《孤独的陋之先生》。画的是某一年的寒假,学校里空无一人,万籁俱寂。颇有“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意味,陋之先生一个人在白茫茫的学校里夹裹着大衣行走,觉得惬意又安然,是作此画。
孤独的陋之先生
周陋之老师天然的黑色卷发和坚韧的脸部线条,乍看上去还以为是北欧人或者藏民。但他确实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他的一对小眼睛细眯眯的,笑起来就眯成了两道弯月;由于长年抽烟,牙齿已经墨黑墨黑;哦对了,他还长着一个所有艺术家标配的高鼻梁。
▲《葵花地》,62.3x47.2cm,2014
在只看见他的作品没见到他的人之前,我脑海里闪现的是斯特里克兰德的影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在油画甚至刚刚传入中国,绝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油画是个什么东西的年代,周陋之先生就已经在开始攒钱买颜料了。
他的绘画启蒙老师是左汉中老师,那时候他才十多岁,在砚瓦池做着电镀工的工作。左汉中老师是他的邻居,正是这个热爱画画的邻居,开启了周陋之绘画生涯的大门。左老师教他画画,还引荐他去找长沙的文化名流李立先生,在李立先生一纸书信的引导下,他找到了当时住在长沙二里半樟树村的油画家钟以勤先生。周陋之谈起他无不崇敬,“他是一个用修养和人格来画的人。我对他专业技术上是非常崇拜的,他追求的是艺术的精进。”
▲《野山》,62.5*47.5cm,2014年
之后周陋之从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了长沙市第二十五中学(现长沙大学附中)教美术,每个月只有八十几元工资,而油画颜料开支非常大,维持生计都有问题。他说,“我特别不愿意让父母受苦。”当看到年岁已高的父母披星戴月为生活所累,他毅然在90年代初申请停薪留职,协助父亲在砚瓦池修理摩托车。这个与绘画毫不相干的职业,周陋之一干就是十年。他继承了父亲对机械的天分,对机械中发动机、气缸、油门了如指掌,因为一流的修车技术,他成为砚瓦池那条马路上的修车名人。90年代在长沙城,大家都知道车坏了就找“长头发周师傅”。
车行的墙上贴着一张梵高《星夜》的油画印刷品。墙上也满是他用残余机油在墙壁上信手涂抹的痕迹。电视台也在砚瓦池那条道上,少不了有些主持人也将坐骑交给车行修理,汪涵有辆“本田”50的小摩托车,看到墙上的梵高之作疑惑发问:“你喜欢画画?”周陋之答道:“我是师大美术系毕业的。”汪涵不解:“师大毕业怎么修摩托车呢?”周陋之先生报以无言的苦笑。生活如此之沉重,再奢谈热爱与理想似乎是大逆不道。世纪之交当父母相继弃世,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在临终之前拉着儿子的手贴着儿子的耳根说道:“陋伢子!去画画吧!”届时政策变好,心中也没有了牵挂,周陋之才决定重新拿起画笔,继续画他心中的万千风景。
▲ 《有红房子的风景》,68×50cm,2010
一旦被命运选中,便终身与之纠缠,与之斗争,与之相爱相生。对周陋之先生来说,创作的画笔是无法停下来的,一生中最美的时光,便是那些最艰苦、最难捱的日子里,身心空灵,专注画画的日子。好像拥有了两个世界。“我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生活紧迫,很少有时间和条件站在画架前面创作。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在他最艰苦、最难熬的岁月里,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画画的时候。在困顿的时候,我会拿出一些时间偷偷地画一些东西,不是油画,是小素描或小小的水粉。在大量的时间里,我去研究素描,这在我后来的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在困难的时候,我做好了前期的准备。我认为世界上的事情,登峰很容易,难的是准备,登峰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攀登的过程却需要很长甚至一辈子的时间。”
画画的终点便是不停地画,终其一生方能抵达
毛姆写斯特里克兰德:“他好像一个终身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一块圣地。”对画家来说,艰辛而漫长的创作过程,让他们一直都在朝圣的路上。
陋之先生这么多年来的作品不计其数,画风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改变,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开始笨拙、厚重、讲究色彩,随着绘画经历增加,印象派的痕迹慢慢消失,产生了独特的绘画语言。
周陋之先生使用的颜料一般是“水粉”,在国外叫做“不透明水彩”。这是一种用水来调和的颜料,厚薄比较好控制,不易干,不易变色,适合创作。
▲《麦田》,62.5*47.5cm,2014年
一般来说,纯色会容易一些,因为它们姿态更决绝;而过渡色譬如青色灰色等,会更难描难画,因为它们摇曳不定,仿佛分秒都在变化。但在他的画里,你能见到的却几乎都是过渡色,尤以青色为多,它们既轻快又难以捉摸,你才刚要定睛细看,也许它已经飘散开了,而你撇开眼时分,它又回来了。淡如轻烟的色调里,有挥汗如雨的农耕春日,有闲云野鹤的怡然自得,有现世安稳的人间烟火。他的画让你觉得,唯有睁开蒙昧的双眼,才能看见大山大河。 曲湘建先生夸过他的画“拙味很好”,是非常难得的绘画气质,独创一格,不落窠臼。朴拙中透着历经沉浮,尝遍世间百味之后的开阔与宁静。
南方的风景灵秀通透,周陋之先生画多了南方的风景,决定去北方看看。黄河流域的博大与安静吸引了他。没有奇异多余的生物,沉静浑厚,平铺直述,初春的黄土地上泛出一垅垅充满生机的绿意,周陋之先生在黄河边上绕了一大圈,回来以后就开始下笔。他基本上不写生,都是凭记忆去画。记忆里的风景未必形似,却一定能够折射当时的心境和眼界。
▲《塬上》,80.2*65cm,2013年
周陋之先生有一幅画,鲜少地运用了大量的红色,那幅画叫《有红房子的风景》,这是他耗时长达好几个月的一幅画,画的是很多年前的橘子洲,那里有一片厂房,砖红墙白,烟囱林立,与绿油油的田野交相辉映。现在橘子洲已经找不到这样的风景了。橘子洲的风景他画了一个系列。那是他记忆里的美好事物,唯画笔能够表达。他还有一幅画叫《泡桐花开》,他是极喜欢泡桐花的,四月份的时候,高大的泡桐树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没有一片叶子——泡桐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光秃秃的树上,热热闹闹地挤满了白色的小花,与红色的围墙相映成趣,还有什么比南方的春天更让人欢喜的吗?
▲《水陆洲印象》,80×65cm,2010年
《状元媒》里有句话:“大羹必有淡味,大巧必有小拙,白璧必有微瑕。”周陋之先生本人也不是那种处处透着聪明劲儿的人,他相当实在和厚道,凭着一颗热爱画画的心,鲜少去迎合世俗的要求,虽然这么多年来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他也风雨无阻地画到了新时代的到来。现在他的画被吴阔老师看中,决定帮他办一个个人画展。11月28日,前行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周陋之——油画艺术展”的开幕酒会,这是前行美术馆开馆来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家个人大展。一贯平静的周陋之先生也显得有些激动,这次画展来了许多业内人士,对周陋之的惊叹不已。当场卖掉了好几幅作品。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每一个作品都好比是他的孩子。画家每完成一幅画,就像一个刚刚分娩完的母亲,不顾周身疲惫,急切地就着火把端详她的孩子。周陋之先生的孩子们,从这一夜开始,就像蒲公英一样,纷纷离开了家,随风飘散到天涯海角,在艺术的原野上生根发芽。
▲《村边小屋》,62.5×47.5cm,2014
对于自己被社会广泛认知之后即将面对的一切,周陋之先生非常超脱:“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个画家。我最需要、最渴求的是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因为之前的生活耽误了我太多的时间。在有适当的机会与观众见面的时候,我不会拒绝。但是艺术家有自己的职责和追求,我会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表现大自然和它的美,去做我该做的,其余的不是艺术家能把握的。”
ZHANGYUEMING
OILPAINTING ART EXHIBITION
返青——张月明油画展
展览日期:2015.01.19 -2015.03.10
展览地址:前行美术馆(长沙市太平老街167号太平里-文化创意社区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