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0年
- 展厅面积:200平米
- 地 区:江苏-南京
山外有山-当代山水画家邀请展
- 展览时间:2015-07-31 - 2015-08-04
- 展览城市:江苏-南京
- 展览地点: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临1、2号厅
- 策 展 人:丁梦岚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夏日午后,阳光静美,山淡水远,小窗独坐,南风徐来。新茶初煮,几片绿叶于晶莹剔透的杯中翻转沉浮,最后静卧水底。透过袅袅茶雾,山外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白云游走,浮躁的心竟也这般静了下来。
道德经里的第一句为“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的哲学里,道存在于宇宙中,也在茶杯里,天地之间,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皆有道,“道”无处不在。中国历来有“以玄对山水”之说。认为山水起于玄,其实玄与世间万物皆生于道。
对于山水,我和所有中国山水画家一样有着宿命的眷念和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曾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有一天了却尘事,一定学古人归隐泉石,学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学王摩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身处山水间,当你乘着黎明前淡淡的月色,行走在霜痕清冷的江南古石桥上,看见晨起的渔火;当你在风雪弥漫的北国,背负行囊,过溪涧,穿密林,暮然发现危崖峭壁间一片醉人的红叶;当你在骤雨初歇的黄昏听见虫儿在芬芳的泥土里浅吟低唱;当你迎着初升的朝阳行走于冰消雪融杨柳依依的岸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对自然山水的大美是否还会无动于衷吗?
推开中国山水画史厚重之门,唐王维的《山水论》,五代荆浩的《画山水赋》,宋李成的《山水诀》,宋郭熙的《林泉高致》等山水画论,以及他们的山水画杰作赫然在目。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较为完整地探讨了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及方法。每每夜阑人静,“山水训”一卷在手,“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论述是郭河阳对四季山水神韵的高度概括及点睛之笔,面对如此精辟的论述,我们不能不为此折服。“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扁泉石而思游。”以上见解,更是在理论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山水画创作中“可居可游”的重要论点,为我辈指明了山水画创作的方向。
一般地认为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典范之作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以后如李思训、王维、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郭熙、李唐、李成、刘松年、马远、夏珪等都有山水画方面的经典之作,后来的元明清,近现代山水画家亦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前人将山水画人为分出北派和南派,即“南北宗”。虽有一定道理,但似有以南贬北之嫌。其实,几千年以来,这块黄土地上所有的中国文人和山水画家对自然的理解、感知、感悟是相同的,中国山水画家对大美自然山水的人文情怀是一样的。山水画家们对山水画表达的情感方式更是一脉相承的。北人多作苍茫雄浑之大川高山,南人多画温丽秀逸之平远山丘,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能简单的用南北两派来区分。北宋李唐所绘“万壑松风图”,取法高远,长松高岭,峭壁飞流,驿路纵横,皴以大斧劈,气势雄浑之极。而他的另一幅作品“江山小景图卷”则取势平远,碧波粼粼,江天空阔,风帆飘渺。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了秀润的江南意象。李唐南渡后可能受了江南风土的潜移默化,其作品呈现了温丽幽淡的一面。有其诗为证:“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同一个画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里,呈现出面貌上,手法上的差异,不是派别之分,是“应物象形”。
提倡师法唐人和北宋的赵孟頫有句名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可是,什么是“古意”?他没说。王石谷从摹古起家,南、北二宗兼师,清醒地认识到“古”意味着什么,“古意”强调的是什么。谢赫以来,气韵是对于绘画的最高要求。“泽以唐人气韵”,即以唐人的气韵来光泽、润泽画面。只有这样,宋人丘壑、元人笔墨才能焕发出生机,否则就难免于僵硬板滞,缺乏生意。这个“泽”字是点睛之笔。而“唐人气韵”,正是对绘画的神气格调上高华、古逸、典雅、含蓄的总要求。可以说,王石谷所谓的“唐人气韵”,正是赵孟頫强调的“古意”。“古意”更偏重于文化美学意识。我们一直说的要正本清源,这个“本”和“源”,我认为也是一种传统精粹的文化美学意识吧。
古人曾说:“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近代之画灿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在这个追逐名利,又崇尚自由的年代,在这个顺应潮流,又返璞归真的年代,在这个文化多元又传统缺失的年代,画家们需要从浮躁走向沉宁,以辉煌走向平实。只有这样,画坛风清朗月的明天就会到来。
《道德经》的第二句为“名可名,非常名。”不知是谁说过:“名利也许真的很有诱惑力,却不是每个人都要得起的。”我深表赞同,陶渊明要不起,不然他不会一生几仕几隐,最后彻底隐逸南山,明月荷锄。王摩诘要不起,不然他不会远离那个盛极一时,歌舞升平又骤然消失的王朝,选择寂寂山林,看松间明月清晖,听石上清泉流淌。于山穷水尽处抚琴长啸,坐看云起。郑板桥要不起,不然他不会乌纱掷去,归隐寻常巷陌,于湖山之间写出“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禅意诗句。绵延青山,横亘于天地之间,上可穷达天籁,下可深探黄泉。山是如此气势雄壮而又厚重!但是山的伟大在于它的准则,深谙山外有山。一方天地必有更高的山,守住自己一方天地,不荣、不辱、不惊、不喜。安然享受自己的林密涧幽。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对山水画有着深切感受,力图呈现当代山水画领域青年画家的创作实绩。他们的作品对于传统即有传承,同时也有在当代艺术大背景下的自我宣示。山外有山更是表达他们对绘画对人生的敬畏态度。不期一鸣惊人,而是期翼步履更坚实地完成这代人对中国文化前景的最好承诺。
高堂邃宇,寻常巷陌人家,中国山水画从历史的深处,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起起落落,到现在终于又呈现出古今合流并中西兼容的局面。
山河总静好,人事亦从容。
文/丁梦岚
2015年夏日于石头城星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