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1年
- 展厅面积:150平米
- 地 区:河南-郑州
吴行的坚守
王 澄
吴行让我为他的作品集写序,未能推辞,因为没执意推,因为愿意写。
自己与书法界隔离的时间长了,顾虑行文不着边际,便让吴行就书法的思考、追求以及对当今书坛的看法随便写几句,以作参考。看后很有感触,也便成了下笔端绪。
吴行说:“书房画案一侧悬挂着《圣教序》的整纸旧拓,每日里读书临池,常会不自觉地看上一会儿。气息亲近,字里行间如同老友故交,如影随形。”
时间记不清了,应该是吴行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之前,我曾对他说:“书法界太浮躁,多在急於求成,结果‘时尚’让他们撞在了一块儿。若反行其道,逆向传统,尚其古意,探其远深,当可自标孤迥。”吴行还真能沉浸其中,聚焦《圣教序》,数载不易,坚守当下书坛,不为时风所动。此正是吴行之聪悟处。
“二王”遗墨乃经典,自不待言,《圣教序》乃经典之经典,亦无可非议。然不可唯“二王”是宗,传统书法经典之众难以数计,皆可为师。这要依各人气质、学养及喜好而定。吴行之选择是自然的,合於自我的。聚焦《圣教序》之前,“二王”一路已有相当规模,弃之可惜乃原因之一。而其气质确有魏晋风流在,和他常在一起的人,於此会有感觉,这应该是更主要的原因。不知他过去曾否有过“东床坦腹”,却是常可见到“扪虱而谈”。这好像是错位的时空碰撞,又好像是交叉的基因作用,因此,面对旧拓《圣教序》,自然如老友故交,气息亲近。话非玩笑,不过,最要紧处是真正深入其中,方能有此真切感受。否则,一千多年前东晋的人们都要成为王羲之了。
坚守了十几年后,吴行尝到了甜头。当大批的追风族们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时,他已赫然立於书坛,面目独立。他觉悟道:“书法谈什么创新?创新本来就是自然之变,天之道也……”
当然,坚守的过程有时是枯燥的,吴行有时也会有小犹豫,只是犹豫,不是反复。他说:“每每也有腻的时候,不是发现了它的不好,而是发现自己为什么老写,老不能跟人家再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显然,他的要求太高了,太理想化了。不要说时空错着位,即便王献之,与其父之差异也是显见的。我想,吴行说的是精神和境界上的靠近,而非形貌。若此,他的感受是真切的。因而,他也写点东坡书体或者其他书体,并非要弃王为苏,也非要更换主打书体,而是添加些佐料,解决腻的问题。其实,他写点苏东坡的书法我很赞同,苏的书法主要也出自于王,加点佐料变变味很自然。无须大变,便可出些新意,还宜于自家面目的渐趋鲜明。若改临的虽是行书,而风格迥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会有大风险,如同本是豫菜,加的辣椒多了会变成川菜。
吴行的其他书体,如楷、篆、隶,无须一一赘评。各类艺术相通,何况书法自身诸种书体,大凡一种书体,尤其行楷,到一定高度时,其他书体不写则已,写了就不会差,功力使然,识见使然。
聪悟多半是基因作用,而成就之大小、高低与后天之努力程度显然更为紧密相关。吴行有段话:“那会儿家里人说我四条腿走路,二楼有写字的书房,我得从一楼爬着上去,扶着到桌子跟前,写完字,自己再倒着爬下来……我是自强不息的,从来没有气馁过……”这是说他那场大病初愈时的状态,令我感动!当今有此毅力者委实不多。
曾经为医的我对他那场病记得很清楚 :胃穿孔误诊,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胰腺大部分坏死,并发呼吸功能、肾功能衰竭,历时近一个月抢救,数次往返於鬼门关,竟奇迹般生还。都说他命大、命硬,我虽不信命,却感觉有种超常的精神在支撑着他。
他是名家,常要出门在外参加各类应酬、活动,但只要在家,他就会坚持每天四小时练字。而同时还有一件必须坚持的“日课”,就是注射胰岛素,因为他患有较重的糖尿病。这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精神。
这本集子多是他2013年的创作,近几年,每年都要出一册,甚或更多。难能可贵的是,均为从其大量作品中精选而后入集,没有凑合。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偶尔听到“炒作”之类非议,这是不少中国人的毛病,我看,你也炒作一下试试,若做不到,就没有话语权。
古时,张芝有“池水尽墨”的传说,智永有“退笔成冢”的佳话。写字人都知道纸墨不“糟蹋”够,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吴行的付出,使他这几年的字显见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升华,这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也是综合素养不断修炼的结果。
不少人只看到吴行潇洒风光的一面,却很少有人关注他四肢爬楼、带病伏案的一面。我很担心吴行的身体,他的糖尿病是胰腺大部分坏死所致,无法治愈,像颗不定时的炸弹埋在体中,潜在的危机时时威胁着他,他却不在乎。这几年曾不止一次住院,和糖尿病不无关系,有次还挺严重,也下了病危通知,出院后还是哈哈一笑,若无其事。我真不知该如何劝导他,但愿他的超常精神能始终护佑他度过一次次险关。
我曾说过:“吴行的书法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因而,要为他祈祷,祈祷他的书法更臻高迈,祈祷他的身体平平安安!
2014年4月22日于半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