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东莞敏求集雅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4
  • 印象:
    专注转一 高雅 古典 精品
    确定
  • 经营时间:
    22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广东-东莞
您所在的位置:东莞敏求集雅>画廊动态>正文

黄泽森:画里画外真性情

2014-10-08 14:34:34     

黄泽森:画里画外真性情

驻广东记者宾阳

    6月底,我介绍了一位湖北画家到岭南美术馆展览,因此又见到了忙碌的黄泽森。

    黄泽森喜欢在他的工作室招呼朋友。茶几、画桌、电脑、书柜,一应俱全,可以喝茶聊天,可以处理公务,还可以神来几笔。“没有写字楼的束缚,没有酒店的喧闹,也没有私人居家的拘谨,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黄泽森说。他那乌黑的烟斗,飘逸的长发,微笑且若有所思的神态,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中叶的知识分子。

    和黄泽森聊天是一种享受。从欣赏非洲女人的美到畅谈俄罗斯文学,从十年动乱的阶级泥塑到当代的水墨现象,从家乡眷恋的深情到人性本源的探讨,他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情真意切。激情时,文采飞扬,开怀处,爽朗大笑。就这样,不知不觉带你来到一个雅致圣洁的高地,让你的心灵渐渐放松,平静下来。他可以不停的说上几个小时,也可以静静的倾听你的啰嗦,让你觉得他就是一个没有半点心计的老顽童。

    看黄泽森作画也是一种享受。铺纸泼墨,或者轻歌曼舞,柔情似水,韵味绵长;或者翻江倒海,大气磅礴,世界只有自己,心底尽是波澜,转眼间万千思绪在水墨之中定格,留给观者细细品味。直立叉腰,握笔的手久久在空中停顿,那是一种淋漓的畅快和满足的喜悦。

    “我爱平淡的生活,我爱平凡的人们……”黄泽森的作品充满女性美,生命感和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独立风格。这,与他的传奇经历和执着追求不无关系。

    一段传奇的历史

    六十年不算长,但黄泽森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烽火岁月、大跃进、十年动乱、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生涯充满传奇色彩。

    1947年,黄泽森出生于东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美丽的东江河畔成了他童年的乐园。凭借着临习家藏书画的艺术功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黄泽森加入莞城宣传组,绘制宣传画。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黄泽森创作了又红又专的连环画《一串谷穗》,被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炮打红,那一年他才19岁。

    1972年,文革爆发后广东第一次大型美术展览,黄泽森以“沙田秋色”为题,远离“红光亮”的政治色彩,创作了描绘平凡的水乡儿女的作品,引起社会的关注。

    1974年,先后尝试过雕塑、油画和连环画创作的黄泽森被推荐进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从此开始了专业的美术创作生涯。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在东莞这个近代史的开篇地打响。时代的热浪不断激发着黄泽森的创作热情。30年间,黄泽森深入生活,笔耕不辍。在岭南,他下渔港进乡村,在异乡,他走大漠爬高原。为了艺术,他二上西藏,三去新疆,四访西双版纳,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还远赴欧洲、非洲、东亚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访问。这期间,他画了数以万计的写生稿,创作出了“乡情系列”、“回望新疆”、“傣乡行”、“高原风”、“非洲印象”等多个系列作品。进入新的世纪,镌刻着黄泽森绘画语言符号,具有代表意义的大作《篝火之夜》、《葡萄美酒夜光杯》、《故乡水》、《潮汐》、《在密林中》、《岭南六月》等相继问世。

    2008年,雪灾、地震、奥运让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这一年,黄泽森花了大量心血的岭南画院开启序幕,从此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以新的姿态走上中国艺术的大舞台。不久,他也被文化部选中参加“神七”升空搭载艺术品《和平颂》长卷的创作。这是一个国家工程和历史使命,多少艺术家趋之若鹜。为此,黄泽森参与了文化部组织的全球采风活动。黄泽森所在的代表团去了非洲,他创作的《非洲之夜》顺利搭载“神七”升空,成为全国少有的进入太空的美术作品之一。

    2009年2月,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以敞开的双臂拥抱了黄泽森。自岭南而北,过长江黄河,40幅黄泽森各个时期创作的人物画精品来到首都展出。展览全面展示了画家在人物画和主题性创作上多年的探索,其独特的画风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中国美术界括起一股强劲的“岭南旋风”。黄泽森的老师、人物画大师杨之光题写了“感悟水墨”的名字,冯远、刘大为、吴长江、何家英、邵大箴、陈履生等国画大家、评论家悉数出席,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将岭南文化到北方,让更多的人去理解,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在展出期间的研讨会上,黄泽森平静地说。

    一份浓郁的乡情

    “有一回,画画至深夜,觉得很寂寞,很想找个人倾听点独特的见解,但已是凌晨,找谁合适呢?扫描电话本,方圆一公里有谁,方圆100公里有谁,方圆1000公里有谁,最后找到一位身在美国的儿时朋友,一聊就是一个多钟头。”黄泽森认为,人生最大的安慰就是有几个知心朋友,无论什么时间,无论身在何处,大家都能心灵相通,互相惦记。

    黄泽森对家乡的感情就是惦记。他在一篇《光与空间》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南国故乡暮色中的荔枝园,微风中的香蕉林,雨点中的乡村路,河涌的船艇,静穆的古村,竹寮瓦舍,甚至瓜棚蔬果和墙角小花,也会让人勾起串串的思绪。”

    地处美丽东江河畔的东莞,是岭南画派的源头重镇。当年,岭南画派的鼻祖居廉、居巢就是在东江河畔的可园设堂授画,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的第一批领军人物多在这里学习,之后把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岭南画风发扬光大。正是这种岭南文化的渊源和美丽的水乡风貌,让黄泽森坚定了艺术之路,也烙下了浓浓的乡情。

    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在异域题材的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最近几年,黄泽森突然觉得,岭南的山山水水更适合自己的创作。

    “最能融入自己感情的还是家乡的题材,因为那是一方熟悉的土地。”黄泽森说,黎明的薄雾、河边的水草、码头的渔船、闲适的田野、黄昏的浣女,还有纯朴慈爱的父老乡亲,炊烟袅袅的古老村落,这些都和他的生命与艺术相融,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黄泽森创作了大量的岭南风情人物画,《沙田秋色》、《茶客》、《渔港街头》、《红荔飘香》、《水乡女》、《故乡的小河》、《惊蛰》、《秋水篇》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品频频在中国美展、广东美展和各种学术展览上亮相,经受着历史的冲刷和学术的检验。这些充满自然推崇和人性思考的《乡情系列》,也形成了黄泽森标志性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每一根线条都有生命,每一个细节都有情绪。2009年创作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惊蛰》,几个劳作的女人在码头闲聊,船是静的,水是静的,人是闲适的,那种美,是一种祥和,一种幸福。

    何家英先生说:“从作品可以看出他是非常重情的人,对于儿时岭南海边家乡渔村生活非常眷恋。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乡情的表达上,他想回归到少儿的情感上,选择的目标特别好。由于今天现代生活的影响,很多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对于失去的追忆是非常值得去表达的。”他深深地扎根于这片艺术的沃土。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创造属于他的艺术空间。

    一颗艺术的良心

    岭南大家林墉说,黄泽森是一个“认真”的人,是一个十分“认真”的画家。林墉和黄泽森相识30多年,很清楚他走过的路。而作为黄泽森的忘年交,我深有同感。

    “认真”是对艺术的虔诚和坚守。黄泽森常说,“人生苦短,我不敢妄想,做好一两件事足矣。”他天资聪颖,自幼习画,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还是动荡的十年浩劫,又或者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不迷茫从不放弃。从初出茅庐的画坛少年到新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黄泽森身体里始终流淌着热爱艺术的血,淡泊名利,审美纯粹,创作求精,终生学习。2001年,他二度到广州美院高研班进修,聆听老画家杨之光等一批教授们的创见,放弃荣耀,整理思路,著书创作。这种孜孜不倦和谦卑好学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认真”是诚信与率真的人格精神。一次画展开幕式,黄泽森发现这个画家“为了功名,粗制滥造,总有点欺世盗名之嫌。”很是失望和痛心,回去后当即写了篇文章,针砭时下“很多人想一夜成名,找套路,想方法,制造面目”的不良风气。在黄泽森的骨子里,人应该走正道,艺术也应该走正道,不能没有诚信,不能自欺欺人。他喜欢在采风的时候速写,他说,“那种感觉与理性在瞬间碰撞中产生出来的画面,常常流露出一种坦荡与真诚。我喜欢这么画,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真实感觉和良知。”

    “认真”还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黄泽森虽然是一个艺术信徒,但绝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他秉承着一种普世的心态。比如,他把在首都的展览搬到珠三角的乡村展出,让最底层的人们观看他的画展;他年届六旬担纲筹建岭南画院和岭南美术馆,呕心沥血推动岭南美术精彩绽放;他探索人物绘画语言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让艺术服务社会;他提携后学,对后生晚辈,他只谈优点,一片爱护的热忱,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黄泽森,有情有义,还有一颗艺术的良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