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9年
- 展厅面积:40平米
- 地 区:江苏-南京
李味青笔下的竹清丽素雅 虚心有节 以竹寄情 以竹自励
古来便有诸多文人墨客倾心于“竹学”,学习竹的气节,领悟竹的秉性。早在晋朝时便有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唐代有竹溪六逸,连诗仙李白都在其中,写出了“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和“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箨”这样美好的诗句。
正是因为竹的清丽素雅,朴实无华,虚心有节。才让无数文人骚客如此爱竹赏竹。让这些先贤名家们无不偏爱那一丛柔清秀丽的竹林风姿。据说“赏竹品墨笑煮酒,抚琴醉意写千秋”已然成为了那些时代的一种时尚,文人们争相效仿。在我看来,与其说爱竹是一种时尚,倒不如说是一种道,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真正的写意,是一种纯粹创作的境界和对人生的至高追求。
丝丝青竹不但惹无数文人墨客注目,也让许许多多的丹青大师为之不吝颜墨。李老笔下的竹子画得厚重丰腴,潇洒纵横。竹节用笔劲利遒健,竿瘦而叶肥。笔势变化多端,挺劲潇洒。其中尤以“雨竹”为最,并自喻为斗士的长矛短剑和清扫尘埃杂念的“鸡毛掸”。
竹入画,大略和兰相当,也始于唐。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
东坡苏子亦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可以说,竹子在华夏文明千百年的源远流长中,早已经成为国人艺术的代言与精神的象征。
◆◆◆◆◆◆◆◆◆◆◆◆◆◆◆◆◆◆◆◆◆◆◆◆◆◆
Q Q : 2428859505
电话:18852332222
13057505559
地址 :南京市秦淮区仓巷139号 朝天宫古玩城2楼4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