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墨非墨艺术机构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2年
  • 展厅面积:
    600平米
  • 地  区:
    山东-青岛
您所在的位置:墨非墨艺术机构>画廊动态>正文

陈述—艺术聚会十二幕 第十一幕

2015-03-26 16:29:46     

    艺术有时候是我们自我存在的认知,也是我们最本真意识的流露,是内心最本初的表现,故艺术为觉知,觉自我的状态,知内心的光明。

    何为觉知,即有意识地、不加评价地观察和体验的一种状态。

    觉是感觉的过程,知是收受的果报。觉分自觉(格物致知)、觉他(觉知利生)、觉行圆满(知行合一),觉就是佛,觉知就是佛性。能时刻觉知就是佛性不失。觉知的状态之于人,就像灯泡有了电,当你觉知,你的心就是发光的灯泡,反之是一片黑暗。

    觉知在佛教中教人开悟,而在艺术甚至生活中也可寻其踪影,觉知自然,自我,自心与自由,教我们自然而然,展现自我与自心并遵循心灵的自由。它使我们更加在乎世间那许多不曾被在意的事物,也更使我们不受束缚,不崇拜权威,表达内心自然,呈现艺术或生活的本质。

    如约翰·凯奇著名的“4分33秒” ,整件作品就是作者最本真的表现,是对生命状态和心灵自由的完美诠释,而在场的观众则成了作者“觉知”的见证者,也历经了一次觉知自我生命存在和灵魂自由的过程。 艺术作品重要的是打动人心,而当“4分33秒”这件作品呈现于世的时候,或许只有在座的观众才能体会它的伟大,内心历经的感受不断变化,翻滚交织,错综复杂,最后才是恍然大悟的深刻觉知。

    约翰·凯奇出生于1912年,作为美国战后先锋派艺术家,他同样是一位作曲家、诗人和音乐理论家。数位著名编导和艺术家包括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杜尚(Marcel Duchamp)、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都与约翰·凯奇进行过合作。1940-1950年代,约翰·凯奇对于东亚、印度的哲学痴迷让他在音乐、表演、诗歌和视觉艺术中放弃了原本的意图、记忆和个人品味。

    也像南斯拉夫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76年遇见灵魂伴侣、德国行为艺术家Ulay。12年后,两人在长城上相向骑行,相遇,然后告别。2010年,她在纽约举办新作品“凝视”,1500名观众的挑衅和质疑都无法令她动容,直到Ulay意外出现。

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沉默,以眼泪。--拜伦

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2010年在纽约的行为艺术作品《凝视》

    我们艺术聚会的朋友,在过去与艺术相处的几个月时间里,也在不断变化,渐渐觉知艺术的本身,和自己的内心,表达觉知后的自由,描绘心中只属于自己的艺术领悟,他们渐渐积累的作品中竟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成长轨迹,也可见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更可见艺术早已在他们生活中无觉无知的存在,又即觉即知的生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