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信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6年
- 展厅面积:500平米
- 地 区:江西-南昌
分支机构
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因为楚国诗人屈原投了汩罗江,人们向江里投食以纪念他,从而形成的一个节日。这说法,实在是一个误解。事实上,五月初五成为一个节日,早在屈原之前,便已经存在,并且有丰富的节日内容,其中之一是“蓄兰为沐”。屈原在其《楚辞》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一语,说的就是这种节俗,古人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即此原因。只是到了宋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在全国纪念屈原。
清·徐扬《端阳故事册》之“射粉团”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人们会在此时采药、喝黄酒、挂艾草和菖蒲等等。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徐扬作品《端阳故事册》中描绘了端午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身为满族的清朝统治者们,尤其是乾隆皇帝向来重视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治国之道。据记载,乾隆帝经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端阳故事册》就是在乾隆的授意之下绘制的,图册上印有乾隆诸方玺印。此图册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在端午节时候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化名,并以行书加以注释。画册第一开为《射粉团》、第二开为《赐枭羹》、第三开为《採药草》,画册共八开,还包括《养鸲鹆》《悬艾人》《系采丝》《裹角黍》和《观竞渡》。其实在乾隆之前,康熙皇帝也曾命知名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过《午瑞图》。
清·郎世宁《端午图》
流传最为久远、与端午也最为密切的习俗当属赛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并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道:“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从此以后,历代诗赋和相关史料中关于龙舟的记载就不胜枚举。在封建社会,皇家历来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先驱,唐、宋、元、明、清各代皇帝,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竞渡的娱乐。据《旧唐书》中记载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一幅唐代画家李昭道绘《龙舟竞渡图》,通过画中所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中的龙舟竞赛生动、灵动飘逸,生动有趣。虽然没有《竞渡歌》中描述的“鼓声三下红旗开,亮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噼浪鸣千雷”的浩大声势,可是也反映出了当时皇家端午时节观看赛龙舟时的情景。从这幅画和流传的民歌来看,赛龙舟在当时已经十分风靡。
唐·李昭道《龙舟竞渡图》
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页》
元·佚名《龙舟夺标图卷》
由于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很多都会借由屈子或是端午及其他习俗抒发自己的纪念之情、感怀世事苦乐。明代画家陈洪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时候,为萧山来钦所著的《楚辞述注》作插画。插图依照屈原《九歌》所作,共十一幅插图,在完成之后,凭借自己的创作灵感,制作了一幅木刻版画,画作内容显示了屈原在流放江南溆浦期间,在沅水、溆水侧畔的情景,遂定名为《屈子行吟图》,从此人们将屈原的形象基本就定格在此幅画作之上,后人在塑造屈原形象时候,也多以此图为主要依据。到了清代,也有黄应谌的《屈原卜居图》,相传此图为顺治年间黄应谌奉旨而作。描绘屈原被放逐,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见太卜郑詹尹,问卜自处之道的故事。
明·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清·黄应谌《屈原卜居图》
到了现代,傅抱石、陆俨少等人也有相关的作品问世。自20世纪40年代起,傅抱石开始为屈原造像,一是佩服屈原对祖国的忠忱和文学上的成就,二是为借此唤起国民的爱国情绪,挽救家国危机。故宫博物院藏有由傅抱石夫人捐赠的《屈原图》横幅,屈原立于江畔,正如《渔父》中诗文所绘一样:“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藁”。画作体现了中国人物画塑形传神的最佳境界。
傅抱石《屈原图》
陆俨少《屈原行吟图》
除了赛龙舟、纪念屈原,其实传统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射箭和挂钟馗像、斗草等。“斗草”一词始见于唐,韩愕《岁华纪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此后,端午斗草的习俗在宫廷与民间一直流传不息。斗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曰文斗,即以每人采得的花草作对,对答不上者负。一曰武斗,即以每人采得的花草之茎相拉扯,茎断者负。一般文人雅士重文斗,下层人民与儿童喜武斗。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画了一幅《群婴斗草图》,画的就是一群孩子在湖石花草丛间斗草嬉戏。此画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及落款,题款时间是乾隆二十九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前。
如今,虽然人们过端午的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但吃粽子、赛龙舟、避五毒仍然是最传统的方式,而通过先贤留给我们的大量的诗词书画中,可以窥得当时种种热闹的景象,也能从中感受节日习俗带给我们的文化气息。
清·金廷标《群婴斗草图轴》
齐白石《五日吉祥图》
上一篇:集雅斋 | 大千笔下仕女
下一篇:集雅斋 | 敦煌壁画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