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长江日月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
  • 印象:
    雅致
    确定
  • 经营时间:
    13年
  • 展厅面积:
    538平米
  • 地  区:
    湖北-武汉
您所在的位置:长江日月>画廊动态>正文

第四种“不朽”:吴良发山水画再释

2015-01-21 09:53:51      作者: 钟孺乾

有人说信息时代不太可能埋没人才,这话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尽然。信息的质量在于选择,而高质量的选择有赖于高质量的认识。不然,有意识的“暴炒”和无意识的忽略就会发生。吴良发和他的山水画艺术至今未能被充分的理解和接受,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我在前年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做《带着漩涡的深厚》,对于吴良发作品的视觉特点做了简介,但没有提到“变法”。习惯的看法,中国画的变法只存在于年高资深的画家中,即所谓“衰年变法”。吴良发今年才56岁。质言之,变法的动力不在年事,而在情境。衰年变法多因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追求自我升华,如齐白石;相对来说,早年的变法,多出于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抱负,当然还有特殊的背景,如徐悲鸿和林风眠。不必把吴良发硬归于上述的哪一类,但他属于变法意识强的画家,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象他这样年龄的国画家从一开始学画就满怀着推陈出新的宏愿,这也是时代特征使然。本文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考究他的专业积累和风格形成的过程,只是就他目前作品的品质作进一步的介绍,对于这样一个矢志另辟蹊径的画家进行切实的研究,我希望这只是一个开篇。
中国山水画依黄宾虹的说法,有三大难以动摇的通则,即“三不朽”:“用墨不朽,诗书画合一不朽,能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朽”。假使能在这些通则中存其血脉而变其骨相,通过作品赋予这些通则以新的内涵,不用说,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人的经验积累,形成“不朽”的铁律。唯其如此,这也正是中国现当代志士仁人心力所注的奋斗目标,吴良发就是其中一位,我认为他正在努力接近这一目标。“用墨”依然是他作品的灵魂,但已有了新的体貌。他在自己的《风格概述》中说,“我的画讲究积墨积色,圈点笔法,多在‘积点’上做文章”。这里所说的具体技法,在理论上或许还有重新表述的必要,直观的看,点在吴良发的画中占了相当突出的分量。吴画的用墨与用色是一体进行的,并且借鉴水彩画和中国工笔画的撞水、撞色的技巧,使极易刻板的勾填法居然产生出松动和流转的气象,殊为难能。黄宾虹的另一段对“笔墨痕”的论述,可以为吴良发作品将技巧转化为境界作一注释:“画先求有笔墨痕,而后能无笔墨痕,起讫分明,以至虚空粉碎,此境未易猝造也”。吴画的留白也自成家法。双勾的点在舒卷的线和凝重的块面的配合下,“挤”出潇洒而醒目的空白,比照“计白当黑”的传统理念下保留大片空白常规,吴画的处理具有独到的思路。他的山石、树木、云姿、水态,都有相当个性的语言,又通过统合布陈,形成整体的面貌,所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就是宏观的气势与微观的迹象有机的结合,既有视觉的激动,又有性灵的感悟,吴良发的画可以说是“得其环中”,只不过这些因素在他那里都有了明显的风格化的过滤。
说到诗书画合一,如果我们恰如其分地认定吴良发的作品为现代绘画而不是古代文人水墨画的话,则大可不必方榫圆凿,妄加附会。但以我的看法,成功的现代绘画理应保有诗的体格和意境,吴良发的画之所以耐人品读,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算太牵强的话,他的画传达的文学信息恰在古体诗与现代朦胧诗之间,从理性化和节律感来品味,看他的画如读汉魏六朝诗,充满荡气回肠的浪漫;从感性和心理学的角度来阅读,其随机性与曲折性,则与现代诗中的朦胧派在审美情趣上暗自投合。至于书法因素的介入,从笔墨中不难发现篆隶的趣味和品性。
在以“三不朽”的通则检点吴良发的山水画时,我实际上已经表明了我更为注重的第四种“不朽”,那就是在变法的基础上的立格与创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特别推重吴良发。如果说变法需要胆识与历练,那么,立格则需要更为内在的力量,他认为,“画变是画经历,画学养,画感情,画品格”。吴良发的风格已经独具,而且我认为他已经占领了一座高地,从这个起点向更高处攀援,他应该比其他人更有底气。因为在当前,虚浮轻薄之风弥漫画坛之际,有心有力于变法者稀。以立格为己任者稀,有志于创派者尤稀。吴良发淡泊名利,从容渐进,可以赴远,可以登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