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9年
- 展厅面积:2000平米
- 地 区:山东-威海
分支机构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文摘(一)
编者按:欲收藏书画,必懂得书画。懂得懂得,先懂,而后得。欲与喜爱书画的朋友们一道,学习研究中国绘画史上所沉淀的精妙画论,懂画、品画、赏画、藏画。
——逸云斋美术馆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他18岁辍学无锡美术专门学校后,进上海著名山水、仕女画家冯超然的画室“嵩山草堂”学画,专攻山水画,并结识了许多名家同道,特别是与吴湖帆相识,使开大开眼界。他不善应酬,一身安贫守穷,不求闻达,淡泊名利,致力于品学修养,开创了“陆氏云水”的新程式。
三十七、点和线
点、线、块是山水画的基本功力表现的形式。它是依附物体的形象而存在,所以离开了物象,就失掉它的作用。我们不能孤立起来讲点、线、块,要求做到运用适当的点、线、块,恰如其分地把物象表达出来。三者之中,尤以线最为重要。实则皴也是线的一种形式。唐代以前,山水画不用皴,主要用几根外轮廓线来表达山石,如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它是标志着山水画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的里程碑,虽然也用些点来描“空勾无皴",也就是说用单调一律的线条来表达山石的层层转折。这样的描写,往往只能抓住物体的外形。
下至五代北宋,山水画完全达到成熟的阶段。山石上既有线的钩勒,也有皴擦,分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使山石有了立体感。到了元代,创为水墨画,其中几个高手,都能运用水墨画在麻纸上的效果,恰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但也渐渐地着重笔墨趣味,有把点线孤立起来的趋向。
明清一些所谓“正统”画家,大多数不从自然界中吸取养料,仅仅在故纸堆中讨生活,模拟前人的笔墨,而不去研究前人为什么用这样的笔墨来表达物体,及其末流,笔墨僵死,毫无生气。自清代中叶以后,达于极点。
解放以来,山水画家深入生活,多到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处,以大自然为蓝本,使山水画有中兴的趋势。但是没有一定的基本训练,不能很好地掌握笔墨的运用,也很难达到得心应手,把对象在写实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描绘出来。一幅画是聚集无数的线和点组织而成,既要点线之间映带顾盼,打成一片,又要求经得起细细推敲,一点一线都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看似融洽,却又分明,这样就耐看。
三十八、皴 法
唐以前,山水画中山石无皴,到了唐代后期,以至五代,山石才有皴。有皴是山水画的一大进展,是许多前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成的经验。有了皴,山石就有质感、立体感。天下的山分两大类,即土山和石山。所以皴也有两大类,披麻一类,表现土山的形体;斧噼一类,表现石山的形体。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变体。大斧噼、小斧噼、豆瓣、折带等是斧噼皴的变体。此指其大体而言。我们尽可在此基础上,创为新法。或两种皴法相合而成,或这一种皴法稍加变异,自成面目,以适应所要表现的对象。天下的山和石,如水成岩、火成岩、土戴石、石戴土等等,千姿万态,所以每个作者,必须掌握多样的皴法,才能表现出各个具体的典型面貌。
主编:易木
制作:小尤
下一篇:【逸云斋论画】· 陆俨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