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东莞敏求集雅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4
  • 印象:
    专注转一 高雅 古典 精品
    确定
  • 经营时间:
    22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广东-东莞
您所在的位置:东莞敏求集雅>画廊动态>正文

百炼钢化成绕指柔 ——黄泽森先生水墨人物

2014-10-08 14:48:38     

百炼钢化成绕指柔

——黄泽森先生水墨人物画的审美奥蕴

□丁亚雷

    黄泽森先生是岭南画坛的旗帜性艺术家,多年担任东莞地区美术界的领导职务,也是岭南画派的直接承续者——岭南画院的院长和岭南美术馆的馆长。行政工作之余,黄泽森先生笔耕不辍,一直在水墨天地辛勤耕耘,维系着可园的文脉和后世的荣耀。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在岭南画派的精神推动下,黄泽森广泛的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立足于现实生活,创作了许多风格独具又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

    一

    黄泽森先生自幼习画,文革前就已经开始参与大型主题性作品的创作,在雕塑、油画、国画和连环画等领域,都已经积累了的一定的创作经验。1970年代中期,黄泽森进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69年由广州美术学院、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东舞蹈学校和星海音乐学院合并组成)绘画系学习,在这里,他的创作激情得到了学院教育的良好规训,并渐渐发展出了了属于个人的艺术面貌。

    总体看来,黄泽森先生水墨画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一个“韧”字上。之所以说“韧”,首先是从技法角度说的。黄泽森的创作主要以水墨人物为主,他的水墨人物造型坚实,结构准确,体现了艺术家良好的基础规训和扎实的创作能力。其次,黄泽森先生水墨创作的“韧”更主要的体现在其作品的审美意韵上。

    从审美角度上讲,黄泽森先生作品画面中的这种“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柔韧,一是坚韧。在表现对象的选择上,黄泽森先生倾情于柔美的舞女形象,特别是富于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女子或者充满异域风采的外国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非常喜爱的主题。在这类作品中,艺术家有时并不是刻意要表现出某种深刻的思想,他所要表现的应该就是一种纯粹的美感。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谈到黄泽森的舞蹈人物时说:“他塑造的人物轻盈、娟秀、婉约、典雅……黄泽森以透彻入微的观察力,抓住舞者的动态节奏、运动结构和情调神韵,用简练的线条,准确的造型,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黄泽森在这一类型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是舞蹈所包含的动态美和意韵美,是一种总体上的视觉审美感受。

    这种美感无疑是柔美的,但这种柔美并非柔软无力的绵柔,而是一种带有强烈韧性的柔。这种美以精准的造型、高度概括的用笔和洗练的着墨为基础,但同时又充满了力量感、充满了一种斑驳的历史感。在柔美的视觉语言之外,黄泽森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一种文化的内涵。在舞蹈人物形象上,黄泽森进行的是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思考。对形体和结构的把握固然是他在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之后已经捻熟的知识和技能,但对民族文化符号的理解却是他选择用笔墨,特别是用充满力量感的 线条去表现舞蹈人物这种多变造型的深层次动机。他在敦煌、在新疆,被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所打动,坚定地认为,中国先民们在这里留下的图像中的造型线条,才是最具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他希望在自己的舞蹈人物造型中去体悟这种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形式语言。于是,我们在他的水墨舞蹈人物中,除了看到线条流畅的柔美之外,也看到了一种墨迹斑驳的沧桑壮美。这种柔韧的美,美而不艳、美而不娇、美而不俗,这种笔墨语言的运用上柔中带刚的美,其实可以看做是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致敬。

    对一个成长、生活在广东这个开中国风气之先地区的艺术家来说,秉持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敬畏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况且,黄泽森作为地区美术的领导者,也经常外出交流参访,他的视野很宽阔,对世界许多地区艺术的发展状况,对国际当代艺术的潮流走向有着非常清醒的个人理解。这种理解对于他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地方美术创作、建设和管理美术馆,很显然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他的领导下,岭南美术馆很快成为国内同级美术馆中颇具声望的现代化优秀艺术场馆。但是在创作中,开放的视域和当代性的艺术理念并没有使黄泽森成为在语言上追随时风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中把艺术观念上的当代性转换成了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和表现,特别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现。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决定了黄泽森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更为厚重、更为现实,更能贴近普通人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真实。

    二

    正是由于艺术家对历史文化和当下生活的双重关注,所以除了倾情于水墨舞蹈人物的题材之外,黄泽森的另一类作品则直接指向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当然,他不是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一味指摘性的揭露问题,而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炙热情感当成了创作的直接灵感来源,把对普遍人性的赞美当成了创作的目的。这种创作动机使他和今天的许多艺术家不一样,当许多画画的人把罗汉、观音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时候(权且相信吧),黄泽森却很少涉猎此类讨好时风的作品。当然,他的解释是,这对于他来说太过神圣,怕有冒犯。另外,他认为对这类题材,需要有很深的感悟才可以,没有舍身饲虎的利生精神,谁能理解罗汉的真义?他认为自己达不到像今天的许多“青年大师”那样的境界,他太入世了,太热爱现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们了。所以,我们看到,对于生活中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他从不吝啬笔墨。

    现世的人或许都是念旧的人,念旧的人大多应该是感恩的。黄泽森是这样的人。黄泽森年轻时有过丰富的渔村生活经验,渔民甚至都救过他的命。在他看来,这种恩情,他一辈子也无法忘掉。但他也知道,那种生活是无法回去的,那种恩情也是无法回报的。我们看到他笔下有许多南粤渔女的形象,这其实正是他的感恩和回报。这种质朴的创作动机内涵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种真挚实在的情感也播撒在他其它同类型作品的创作中。他无法回避这种真情实感,他的笔墨为此而生,他只能为此而写实。所以,黄泽森人物创作中那种强烈的写实性语言,并不仅仅是学院教学使然,这里面有他强烈的情感因素存在,这是他的艺术自觉。

    因而,我们看到,尽管黄泽森在表现舞蹈人物和一般生活状态的人物上,使用的同样是写实性的语言,但却传达出了不一样的审美趣味。如果如前文所说,黄泽森的水墨舞蹈人物给人们的感觉是一种柔韧的美感,那他的现实人物画传达出的就是一种坚韧的审美感觉了。

    在他的现实生活题材作品中,塑造舞女形象的那种流畅的长线条,那种速写般的音乐感,相对来说出现的少了。艺术家在形象塑造上,转而使用了一种笔触更短,更为艰涩的线条。这种用笔就像是雕刻家拿着斧凿在石头上雕刻,人物形象整体上看更有一种像雕像般的感觉,虽是水墨人物,却如金石铸就。艺术家选择的表现对象都是非常普通的人,除了渔民和农民之外,城市里的打工者、乡村的留守儿童、节假日里的旅游者或者商场中的顾客,芸芸众生,普罗大众,都是他落墨的对象。只不过,黄泽森在他的作品中,用他如斧凿般的笔触为这些普通的生命存在赋予了一种纪念碑性的特质。

    如草芥一般的生命往往蕴藏了旺盛的活力,这种想像一旦移情到画面上,便为作品奠定它的美学基调。在这里,形式美的探索不再是黄泽森重点考虑的问题了。他在这类作品的背后寄托了更深层次的美学思考,社会、生活、人性、情感,等等。这也使他这类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和明确的人文关怀意图。但艺术家或许并不愿意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悲悯,即使是一些主题沉重的作品,他也很少为它们选择故意惊悚的题名。黄泽森的作品多是以《路遇》、《潮汐》之类的平实名称为主,一如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和形象。或者,就是用带有抒情因素的命名稍稍遮掩一些作品背后的沉重,诸如《弯弯的月亮》、《回望恒河》等。在黄泽森现实题材人物画中,他的笔墨“韧性”表现为更为“坚韧”的一面,作品画面和审美感觉也从优美升华为一种崇高感。

    三

    黄泽森先生独特的笔墨应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和个性化的美学风格。在写实水墨这个总的理念下,黄泽森为作品选择了两种表达方式,一类借助于舞蹈人物或者人体的塑造进行笔墨和线条的形式美表现,用笔轻快、爽利,另一类作品则深深的根植于现实生活,用笔短促、凝重,反映艺术家对生命存在的理性哲思。康德曾把审美判断力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种,我们在黄泽森的作品中似乎就体验到了艺术家将优美与崇高兼备与作品的努力。柔韧的形式美感和坚韧的作品内涵统一在黄泽森严谨的写实语言之下,在他的创作中,“百炼钢化成绕指柔”,这也为他的画面注入了强大的视觉张力。

    黄泽森先生的家乡正是居廉、居巢创立岭南画派的地方,直到今天,他还经常到可园中去走走转转。岭南画派那种比较开放、兼容并包的艺术主张,那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路径,对黄泽森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学院毕业后,先天的环境和后天的教育其实更是赋予了他作为岭南画派衣钵继承者的文化自觉。尽管时风流转,艺术风潮朝夕万变,但黄泽森就像一个南国的守望者,一方面守望着岭南这块自己的现世家园,另一方面也守望着艺术这人类共同的精神故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