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敦复堂艺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作品不错
    确定
  • 经营时间:
    10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山东-淄博
您所在的位置:敦复堂艺术馆>画廊动态>正文

也可以清心 —瓷器、紫砂与饮茶

2014-09-18 11:00:58     

  北宋 建窑曜变釉盏 日本龙光院美术馆藏

日本龙光院收藏着一件我国北宋建窑曜变釉盏,高6.4厘米。它的胎子是黑色的,比一般的盏厚,内壁和外壁大半部分罩着厚厚的黑釉,内壁的黑釉中,有一簇簇油滴状的结晶,在结晶团的外周有一圈晕,像这样有一周晕的釉,被称为曜变釉。茶盏就像倒扣的穹隆,黑釉好似夏天的夜空,结晶犹如漫天的星斗闪烁着,给人以无限遐想,难怪这件茶盏被奉为日本的国宝级文物。历史上,茶道的传播,往往与佛教的传播裹挟在一起。北宋时期,日本僧人到我国浙江天目山学佛。为习佛念经,茶是必备的饮料。回国时,日本僧人传佛学于东瀛,也带回了北宋的黑釉茶盏,由此,日本习俗称黑釉茶盏为天目盏,实际上,北宋最好的茶盏是福建省建窑生产的建盏。

  图2 建窑窑址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现在的建窑,一派山清水秀。建窑盏的黑釉是结晶釉,釉内含有足够的结晶体物质,在高温下处于熔融的饱和状态,缓慢冷却时则会产生析晶现象。烧制瓷盏时,窑炉中的温度要反复地升降,其次数、速度快慢的不同,都会导致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细线条状的称兔毫釉,油滴状的称油滴釉,而最奇妙者是结晶斑外周有晕的曜变釉,那一周晕环发着幽蓝的金属光泽,熠熠闪烁。

建窑现存最完美的这几件结晶釉盏都保存在日本。北宋建窑兔毫釉盏,高6.9 厘米,收藏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它的口沿镶着金扣,黑釉上布满金色的“兔毫”,文物级别相当于我国的博物馆馆藏一级品。北宋建窑油滴釉盏,高7厘米,日本国宝,收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茶盏的黑釉里簇拥着青色泛蓝、闪着银光的结晶,这团团精灵仿佛要将茶盏撑破,飞回故乡。当代日本的茶客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这样奇妙的物件是何地何人的杰作—朝圣般地到建阳市水吉镇追寻建盏的根,他们虽然不可能看到北宋人巧夺天工的过程,但是看看茶盏出于怎样的山水之间,也感到心满意足。

  北宋 建窑兔毫釉盏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何为茶?“茶”是草木之间立个人,而在之初更妙,“茶”为“荼”—山野为家,粟为粮,人立在草禾间。唐人颜师古为《汉书·地理志》作注的时候,将“荼”字的读音转为“茶”字的读音,但是并没有换字,仍然写为荼。这件唐代青釉茶盏的底心,写着“荼碗”二字,这时的唐代人确实是将“如火如荼”念成“如火如茶”的。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 编辑《开元文字音义》时,才将“荼”字的字形改作“茶”字。

  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属于山茶科植物,世界上约有23 属近400 种茶树,而在中国土地上生长的茶树就有15 属260 多种。中国人最早发现用它的嫩芽可作羹饮,那时是将茶作为药来使用的,而且是将叶和杆子一起咀嚼。

  北宋 建窑兔毫釉盏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茶树性喜高温多湿且排水良好的山区,中国南方恰有如此良好的条件。中国人饮茶风尚千年始终不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陶瓷器、金银器等手工业的发展。通常,水质良好之地生产茶叶,也同时出产作为茶具的陶瓷器。离建窑仅仅几十里之隔的武夷山,至少在唐代就盛产曾经是皇家供茶的岩茶,“大红袍”是其中的名品。

  时代不同,饮茶的方式不同,茶具也随之变化。我国悠久的制茶、饮茶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 世纪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在《诗经》中就有咏茶的诗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谁谓荼苦,如甘如荠”。这里的“荼”,就是“茶”。诗中赞美道,周原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作为药物的茶,滋味甘甜;谁说茶苦呢?它的滋味甘甜清香。汉代,在我国的川蜀、中原、江南一带,饮茶已经成为习俗。唐代,随着佛教的盛行,在晨钟暮鼓声中,在参禅的文人们中,饮茶之风盛行。当时的著名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灵仙;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里极力赞扬饮茶的妙处,因此而有了七碗茶的典故,以后历代文人墨客绘之咏之,留下许多以此为题材的诗文翰墨,在瓷画中也有这样的题材。

  北宋 建窑油滴釉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南京博物院收藏着一件浅绛彩品茗图花盆,高28厘米,口径37.5 厘米。浅绛彩是晚清时期出现的彩瓷品种。画面取山林间空地作景,山石为桌,其上置放着紫砂茶壶,一位文人手捋胡须,一副自娱之态。炉火正红,两童子欲上茶。唐代主要饮团茶,这是将茶叶做成茶饼,饮时碾碎,煮来喝的茶。在花盆的另一面题诗云:“七碗曾闻添逸趣,一瓯也可助豪情。”跋“仿瘿瓢子先生笔意。辛巳(光绪七年,1881)仲秋月写于菖浦珠山厂之文湖草堂。周友松。”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以饮茶、斗茶为乐,斗茶时以茶盏中饽沫浮起多者为胜,可谓雅俗共赏,贫富咸宜,以此为乐。黑釉盏因易于观察斗茶时盏中泛起的饽沫而广受欢迎,全国一半以上的窑场都烧制黑釉茶盏。建窑茶盏胎厚,易于保温,釉色黝黑铮亮,非常漂亮,即使不做茶具,亦可以把玩在手。遥想当年,用这样的茶盏奉茶,是多么的富有情趣。

  唐 “荼”字铭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以来,品茗饮茶更被人们列为待客交友以及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节俭,散茶逐渐盛行。适于泡茶的紫砂茶壶应时而生。清代,由于文人们的参与,更赋予紫砂茶壶以艺术的内涵。用它饮茶,不仅适应人们解渴提神的需要,也是一种生活情趣,是在饮茶中创造着一种美好的人生意境。

饮茶,不在于人的多寡,而在于环境和气氛,古人有独饮为神饮,对饮为胜饮,三四人为趣饮,五六人曰泛饮,七八人则为施饮之说。当然,茶具的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合适的茶可以助兴,提高饮茶的品位。清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茶具—盖碗,这是一种比较有品位的茶具。盖碗讲究漂亮,可以一边饮茶,一边欣赏上面的图案。

  宋 钱选(传)卢仝烹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茶壶为历代茶壶中品质最优良者。紫砂壶的制作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它的微观结构是一种多种矿物共生的黏土团粒,其气孔分布呈双重气孔结构特征,透气性颇佳。所谓双重气孔结构是指紫砂泥的各个团粒之间有闭口和开口两种气孔。团粒之间如果排列紧密,没有留下空隙,是闭口气孔,反之,则为开口气孔。自然界的紫砂泥,只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3种自然形态,它们又因产地的不同,而在质量和色泽上有区别,烧成后的呈色也有所不同,所以自古紫砂泥又有“五色土”的美誉。

  清道光 紫砂秦权壶 南京博物院藏

  紫泥制作的紫砂壶烧成后呈深浅不一的紫褐色,宜兴紫砂壶中,这种紫泥壶最多;本山绿泥制作的紫砂壶烧成后为淡土黄色,这种砂泥较少用来单独做紫砂壶,多与别的泥料掺和在一起使用;红泥制作的紫砂壶又称朱泥壶,烧成后的色泽呈朱红色,闽南人尤其喜爱这种泥料制成的紫砂壶。民国以来,又出现其他色泽的紫砂壶,那是在其中添加了色素的缘故,适于陈设,用于茶具不可取。明清以降,以制作工艺的不同,最常见的茶叶有发酵茶(各种红茶、普洱茶)、半发酵茶(乌龙茶、铁观音茶等)、微发酵茶(白茶、黄茶)和不发酵茶(各种绿茶,如龙井、碧螺春)四大类。不同的茶叶所用的紫砂壶也不同。泡乌龙、铁观音的紫砂壶,一般来说腹部相对最高,广东潮州地区所产的朱泥紫砂壶中,这一类造型紫砂壶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

  清嘉庆 扁腹紫砂乳鼎壶 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

  宜兴地区喜饮红茶,泡红茶的紫砂壶,容量当在250—300毫升,将壶底坐于手掌,正好一手,俗称“一手壶”。绿茶“嫩”,要求散热快,扁腹紫砂壶适于沏泡。这种扁腹紫砂壶一般都产于宜兴地区。

由于紫砂泥的双重气孔结构,砂壶不仅透气,而且具有吸收气味的特点。茶壶久用,偶尔一次不放茶叶,也有茶香,由此,饮茶最好一种茶用一把壶,这样不会串味,才能品出普洱、乌龙茶的浓郁,铁观音的清香,龙井、雀舌、猴魁茶的清新,当然,近年来,还有一类花茶—茉莉、玫瑰、菊花茶的不同甜美,而情趣盎然。

  清嘉庆 扁腹紫砂乳鼎壶 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

  发酵茶(各种红茶、普洱茶)和半发酵茶(乌龙茶、铁观音茶等)注重于饮,适于用砂壶沏泡,微发酵茶、不发酵茶(各种绿茶、白茶、黄茶)和茉莉、玫瑰、菊花等各种花茶,不仅在于饮,而观茶色,看茶叶和花朵泡开后的自然形态,也是品饮用,既卫生,又优雅,可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套茶具,出土于蓝国威墓。这套茶具由一个白釉墨彩山水人物纹瓷茶盘,4只若琛珍藏款白釉堆花小杯和一把紫砂壶组成。白瓷小杯高约4 厘米,口径约7厘米;茶壶通高5.2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5.6厘米,壶底有“丙午仲夏鸣远仿古”行楷刻款,“鸣”“远”阳文篆书印章,出土时不慎,壶嘴残,这是目前唯一的一件出土于绝对纪年墓葬的陈鸣远款紫砂作品。陈鸣远,名陈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清初最著名的紫砂陶艺家。墓主蓝国威( ?—1756),清康熙六十年贡生, 轻骑都尉, 同墓出土的锡茶叶罐内装有茶叶,并有“素心”墨书纸条,应为茶叶的品名,同时还有小端砚,墓主印章等物一起出土。

  清 紫砂文旦壶 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

  一人神饮用小壶。明代人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说,“紫砂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小壶泡茶,容易将茶香泡出来,且不涣散。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进”。现在台湾还有一种饮茶方式是同时使用一高一矮二件茶杯,将泡好的茶倒入高为5 厘米、口径3厘米左右的深腹杯内,不饮,而是凑近嗅其香味,而后再饮倒入浅腹小杯内的茶。不知这种饮茶法是否受到西方葡萄酒的饮法影响。直接饮和嗅的感觉是不同的。不早不晚,在茶香被好水沁出来的那一刻,将茶一倾而进地入口,茶水顺着喉咙流入体内,沁入血液,茶香则熨向脑际,清新之气逸满全身,是一种平静中的美,柔极了。这茶间的清逸之气与喝酒的感觉完全不同,喝酒是要喝出豪气的—怒发冲冠,将栏杆拍遍。

  清光绪 浅绛彩李白醉酒图花盆 南京博物院收藏

  南京博物院不仅收藏着品茗图花盆,也藏有李白醉酒图花盆。这件花盆的工艺、造型和绘画风格与浅绛彩品茗图花盆同出一辙。画面绘李白醉着,斜倚于梧桐树下山石边,两稚童乘机偷饮。唐代诗仙李白与贺知章、王琎、崔宗之、李适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曾结为酒中知己。杜甫有《酒中八仙歌》,诗中吟李白的四句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花盆另一面墨书的正是后二句。诗后有题款,作者和绘瓷画的时间与品茗图花盆相同,但是醉酒图与品茗图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意境却大相径庭,即使是书童也如此,一边是忙着端茶奉主,而另一边是私饮微醺。

  想消愁,去饮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何等豪气!但是,请君莫忘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自古以来,买醉哪能一醉方休。有人说,喜欢读书和饮酒的人是最有品位的,因为他们懂得怎样使自己爽起来。我完全同意,但是,还要加上一句,饮完酒,请来喝茶——欲清心,来喝茶。喉吻润,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肌骨清,通灵仙,习习清风生,何处惹尘埃。

 

陈鸣远款紫砂壶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藏

  用一人神饮的方式饮茶,比较容易在壶的表面形成包浆。紫砂壶的包浆是指在紫砂壶表面,由于光的漫射而体察到的一种光感,好的包浆,看上去如同炒熟的板栗壳,手感珠圆玉润。泡过热茶的紫砂壶,热气滋养着壶胎,饮茶人一边品茗,一边以手摩挲着砂壶,实际上就是用手在为紫砂壶“抛光”。人在与紫砂壶的交流中产生着无以名状的情感,世界仿佛不复存在,心变得异常平静。

  你会觉得,此时,不需要任何的语言安慰,而专心于茶带来的感受,全身的血液都正缓缓地流向心脏,去滋养那颗疲惫的心,熨帖极了。当紫褐色的砂泥表面在与手掌的摩挲中,逐渐发亮,呈现古铜色,好像罩了一层壳时,包浆就形成了。紫砂壶要用,要与它摩挲交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彩、它的神韵。紫砂壶品位高贵,贵在砂质。只有以上等紫砂泥和高超的修坯工艺—明针功夫—制壶,用恰到好处的火候烧制,加之使用得当,经过用壶者一段时间的摩挲,才能在紫砂壶的表面形成包浆。

  清 浅绛彩品茗图花盆 南京博物院藏

  正确卫生的饮茶养壶(即形成包浆的过程)方法应该是,在饮茶之前要净手涤壶洗杯。民间传说以油手抹壶,易成包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一点在明人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中已经有详尽的说明:“壶人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斓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

  二人饮茶为胜饮,非常美妙。“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是唐代诗人皎然的一首茶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这位陆处士是《茶经》的作者,被后人奉为茶圣的陆羽。寂静的寺院,篱笆下开着菊花。二位情趣相投的挚友,一边品茗,一边参禅论道,菊香伴茶香,多么惬意。至于三四人、五六人、七八人大家饮茶,都各有各的乐趣。这里,饮茶成为一种使自己与外界保持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人在旅途,可以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许这样才使人生更浪漫,更具传奇色彩;但是,应当有与外界保持平衡的勇气和智慧,快乐地领略人生,颐养天年。

 

 

请点击左上方敦复堂艺术馆进行关注

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关注!

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是:dftysg

联系电话:13581009527

QQ邮箱:317359219@qq.com

我们的网址:http://shop.artron.net/6265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