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履历
潘絜兹(1915.9—2002.8)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932年
潘絜兹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师事吴光宇、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1937年入伍,在张自忠将军部下做宣传工作。曾在四川临摹蓬溪梵明寺壁画。1945年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曾任台湾台北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主编《民众画报》,后得于右任先生资助,从事敦煌艺术研究。1949年在上海军事管会艺术处美术工场工作,并参加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1]
1951年调北京参加筹备敦煌文物展览,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1956年到1957年访问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考察文物保护和壁画修复工作。1958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1956年调北京画院工作,同年主持山西永乐宫迁建後的壁画修复工作。[1]
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美术》月刊编辑,《中国画》主编, 北京画院专业画师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笔画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 曾先后在兰州、西安、南京、上海、台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78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10月15日,潘絜兹艺术馆在他的家乡柳城龙山公园建成开馆,潘絜兹亲赴开馆仪式,并捐赠了代表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及尹瘦石、刘勃舒、刘春华、何海霞等书画名家的作品400余件。2002年8月1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1]

1951年调北京参加筹备敦煌文物展览,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1956年到1957年访问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考察文物保护和壁画修复工作。1958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1956年调北京画院工作,同年主持山西永乐宫迁建後的壁画修复工作。[1]
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美术》月刊编辑,《中国画》主编, 北京画院专业画师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笔画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 曾先后在兰州、西安、南京、上海、台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78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10月15日,潘絜兹艺术馆在他的家乡柳城龙山公园建成开馆,潘絜兹亲赴开馆仪式,并捐赠了代表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及尹瘦石、刘勃舒、刘春华、何海霞等书画名家的作品400余件。2002年8月1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1]
2 艺术成就
潘絜兹从30年代在京华美院师从徐燕孙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起,便初衷不改,一生都在为工
潘絜兹笔重彩画的繁荣与发展奔走疾呼。40年代他对敦煌石窟壁画的研究和临摹,莫高窟壁画的皇皇巨制,对他心灵的震撼终生难忘。他又通过对历代服饰、建筑、器物和礼俗的深入研究,主持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渗透着作者精湛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上吸收了唐代壁画的灿烂,与主题协调一致。此画1982年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美展获一等奖。
代表作品有《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牧笛》、《李白妇女诗集绘百图》、《屈原九歌图组画》、《白居易长恨歌画传》、《中国神话组画》等。编者有《山西壁画》、《敦煌画服饰资料》、《阎立本和吴道子》、《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等。

代表作品有《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牧笛》、《李白妇女诗集绘百图》、《屈原九歌图组画》、《白居易长恨歌画传》、《中国神话组画》等。编者有《山西壁画》、《敦煌画服饰资料》、《阎立本和吴道子》、《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