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春晓 朱淦山水画1993年作品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8年
- 展厅面积:369平米
- 地 区:江苏-南通
尺寸 | 34x68(cm) | 创作年代 | 1993年 | ||
---|---|---|---|---|---|
作品分类 | 国画 | 形制 | 立轴 | 技法 | 浅绛 |
材质 | 纸本 | 题材 | 人物 | ||
作品标签 | 名家名作 山水风景 怀旧&复古 经典重现 艺术礼品 | ||||
适用空间 | 客厅 餐厅 书房 卧室 办公室 酒店 广场 酒吧 |
作品介绍
中国山水画名家朱淦紫琅春晓1993年作品 挂轴 尺寸34cm*68cm 整体42*162
作者介绍
中国山水画名家 朱淦,1941年生于江苏南通人,字景元,号乘醉轩主。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师承傅抱石、钱松岩、林散之、亚明、宋文治等画家。作品挺劲秀 逸、风格清新,自成一家,深得行家赞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展览,并赴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台湾收藏家辟“景福局”珍藏朱淦九十余幅作品并对外展览。1992年、1998年应邀先后赴泰国、马来西亚考察、写生和举办书画作品展览。[1 朱淦现为国家高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通市政协书画会副秘书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钱松岩艺术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同学会理事、江苏民进江海书画会理事。传记和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国画家词典》、《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国写生作品选集》等多部辞典和选集。2004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朱淦山水画集》专集。中国文联出版了《朱淦山水画》谈萃。
2012年,72岁
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画家—朱淦画集”作各项准备工作。
2012年11月,举办《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朱淦》“大红袍”专辑首发式暨朱淦山水画展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山水画历魏晋南北朝,经隋唐盛世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五代和北宋初年便形成了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元明清七百年间,山水画始终处于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宗师巨匠代有辈出,其画迹为历代画人研习追摹的经典和范式,如顾恺之、李思训、吴道子、王维、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赵孟頫、吴镇、倪瓒、黄公望、王蒙、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王时敏、王翚、石涛、石谿、吴历、恽寿平。中国一百多年以来的近现代山水画,经几代人的努力,在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沿革中开创了新面貌,涌现出了一批近现代艺术大师如黄宾虹、高剑父、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李可染。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宗师巨匠造就和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伟大传统,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永远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人文精神。
新金陵画派画家朱淦先生长期深入生活,从学习中国绘画优秀传统入手,努力从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中寻求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和笔墨范式,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儒雅古典、劲挺透逸的艺术风格。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其笔下的山水画无论鸿篇巨制还是盈尺小品,都在丰富多变的笔墨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美的美学取向,表现出画家在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山水画新境界的进取精神。朱淦先生1941年生于江苏南通,字景元,号乘醉轩主。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展览,并赴日本、美国、法国、新加波等国家展出。1992年、1998年应邀先后赴泰车、马来西亚考察、写生和举办书画作品展览。传记和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国写生作品选集》等多部辞典和选集。2004年,《朱淦山水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风从海上来,韵自江中出。1960年夏秋之交,风华正茂的朱淦乘轮船从长江下游的南通港码头启航,在晚风中溯源而上远赴南京求学。他登上江轮的舷梯远眺山水相依江浸月,当香火鼎盛的紫琅山—长江之尾最后一座青山,在江轮的汽笛中渐渐淡出视野时,触景生情地吟咏古人诗句:“月冷澄空雁叫霜,芦花风急水烟荒。无端笔底惊秋思,唤起江湖客梦长。”
南京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虎踞龙盘,山川壮美。清代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以南京一带的实景为题材创作的山水画,突破单纯追求笔墨和摹古之风的时尚而享誉画坛。江苏省国画院是继北京画院、上海画院之后成立比较早的画院之一,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喦等一代大师云集南京。1960年初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是年9月傅抱石、亚明率领的江苏省国画家到广东、湖南、陕西等六省访问写生,行程23000里。江苏省国画家巧妙地运用传统笔墨,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突破旧笔墨的束缚,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笔墨,影响了当时中国画的发展,与以后同样声名鹊起的“长安画派”并列,被称为“新金陵画派”。
对干青春飞扬的莘莘学子,江苏省国画院是艺木之梦开始的地方,朱淦在这里吮吸到中国画教学的第一口优质奶。手执教鞭的名家大师既授以知识之理,亦教以做人之道,待学生有着父辈、兄长般的真挚感情。江苏省国画院的教学以传统师带徒方式为主,即师生面对面、目光对目光言传身教式的形象教学。在这座艺术殿堂里,朱淦潜心研究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在山水画技法课程中,有名师指点并示范,他对运笔、勾勒、皴擦、宣染凝神注目,铭记在心。其时有众多学友如卢星堂、张德泉、金大雪、陈彭庚、张文昌等人朝夕相处,研究交流、共同进步。朱淦在回忆文章《乐山乐水》中叫写道:
我的中国画学习刻苦用功,心摹手追,曾概括为向亚明学气质、学大度、学为人。他说:学画要“学三去七”,把每一个画家的精彩部分都学起来,各大家的“三”还须融会贯通。向宋文治学方法。学他取法北宋郭熙之用笔以及皴、擦、点、染枝法,这从我的作品中可以印江。向钱松喦学构图。其构图最大的特征是从“四面打进”。傅公(抱石)曾乡次告诉同学,钱老(松喦)的构图能力最强,随便到哪里看到什么东西,都能出好构图。平心而论,魏紫熙作的画,虽然我不太喜欢,但在山水画着色方面有独到之处,我曾下功夫做了认真的研究。向傅抱石学大气、学气势、学精微,其山水画用汁绿的方法和技巧,全国无一人匹敌,我着色是得其堂奥的。
青年学子朱淦温文尔雅、谦虚好学,与金陵画派诸名家甚为知近。傅抱石、钱忪喦、林散之、亚明、宋文治等恩师对他寄予厚望,习画每有所得便频加鼓励,有时为他新创作的中国画题款,有时赠送墨宝供他学研究生留作纪念。朱淦珍藏有钱松喦《江南清晓图》、林散之《山居图》、亚明《牧羊图》、宋文治《云气生虚壁》等作品。这些已经成为研究新金陵画派和见证师生之缘的珍贵史料。江苏省国画院的艺术资料非常丰富,可随时借阅后临摹观赏,供师生吸收传统的民族艺术精华丰富充实自己。按照江苏省国画院的教学纲领和课程安排,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南京的紫金山、清凉山、栖霞山、秦淮河、燕子矶等地写生创作还远赴苏州、无锡、常州、常熟,溯长江到达安庆、九江等地旅行写生。师生共同开拓山水画的新语言,使情感活动在审美观照中获得自由体验。在江苏省国画院二年的美好学习时光,使朱淦实现了绘画艺术绘画艺术上的飞跃。
1963年6用25日,时值传统端午节,即将毕业的朱淦和学员班同学,诚邀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新金陵画派之首的傅抱石先生作教学示范。从不当众作画的傅抱石先生欣然同意,于江苏省国画院花园桐音馆泼墨挥毫,为毕业班同学以及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的部分同志示范创作《听泉图》。画中长款兹录于此:
癸卯端午大雨,约画院诸生集桐音馆商量画学,藉当赠言。盖诸生受业已三年,将分赴各处工作也。协会、美术馆及画院同志亦承惠然莅临,风雨声中济济一堂,情绪至为热烈,于是乘兴挥毫,作听泉之景,以冀就正有道。将半,忽见夏阳、博然两位驻足人群之中,予以夏阳夙擅文辞,乃请惠一章,藉光笔墨。迨图将成而诗亦就矣,诗云:底事人群挤满堂,非关风雨闹端阳。桐音馆里茶当酒,不读文章读画章。予素嗜酒,作画时亦不可阙,是日独以茶代之,夏阳此制乃记实也。
越十有五日记于南京,傅抱石。
朱淦在回忆文章《乐山乐水》中详细描写了这次教学活动,还写出了他的心情和感受:“千载难逢的机遇,真乃吾辈之福份也!我在江苏省国画院学习时的情景至今深深印在心里,将永远不泯灭。”
江苏南通是江海交汇、南北融通的沿海开放城市。在这片长江大海孕育的神奇土地上,有江山之美,人文之秀。北北河网地带有古韵尚存的唐闸镇。这里地势平坦,草木繁茂,浆声四起的一条大河在古镇街市中心流淌,一拱如月的古桥连接两岸街道。在水乡古镇著名实业家张謇开办的大型纺织公司“大生一厂”,河东遥遥相对的老街幽巷中有一幢墙壁班驳的宅院——朱淦先生旧居,周边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朱淦先生的童年,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古镇民间祭祀寄托着居民对神的信仰,民间画工绘制的山水、花鸟、人物、丰富多彩的木版年画、连环画、皮影……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朱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
朱淦先生在江苏省国画院毕业后,曾多次赴江苏北部农村深入生活和搜集创作素材。千古长江,从江苏穿境而过流入浩瀚大海,于是便有了江南江北之说。江苏北部自然风光秀美,人文积淀深厚。境内平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洪泽湖以及高邮湖在此横卧。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是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在这块土地上哺育出汉初名将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文学巨匠吴承恩、抗英名将关天培。淮安还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郑板桥故居、施耐庵著书处位于兴化。泰兴的“黄桥决战革命旧址”分多处。1940年10月初,国民党部队十万人分三路进攻黄桥,新四军军民在陈毅、粟裕指挥下,经过一天多的激战,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巨大胜利。朱淦“苏北风情”写生创作基地位于淮安、兴化、泰兴等地。
苏北是朱淦先生魂牵梦绕的艺术故乡。“缚竹编茅自一村,几间茅屋浸云根。此中便与凡尘隔,只许荷花开到门。”这是苏北农村的真实写照。朱淦先生深谙绘画艺术真谛而特立独行。他用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寻觅到蕴含在苏北农村的古朴美、自然美、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自然质朴的绘画语言诉诸笔端,独辟蹊径,自成一格。洪泽湖水扬起的风帆、两淮土著宁静的院落、原始简朴的孤村茅舍、连接成片的水中垛田,抑或厚重粗陋的鸭墩、精巧细密的鱼簖,都深深吸引着他新奇的目光并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朱淦先生经过缜密的思维运筹,从“苏北风情”题材的酝酿开始,一直到深入生活进行水墨画创作,遵循的“苏北风情”表达了画家朴实自然的美学理念,具有浓郁的家园意识,精心构思的画面景象不是野山野水,亦非隐逸山水,而是给人耳目一新的家园山水。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进行历史,从现代都市的喧嚣和浮躁中感受恬静、平和、纯朴的自然情调,从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理满足。《乡村醒来早》表现的是鱼米之乡常见之景,巧妙运用于湿墨渲染,润泽淋漓,线和墨的配置十分协调,溪水中有村民乘小舟离开残雪消融的堤岸,给静中有动的画面增加了生活情趣。笔墨运用灵活,意境清旷《薄雾的早晨》则采用焦墨法表现农家院落。画家紧紧把握焦墨语言的表现力,少了淡墨渲染,但多了苍茫厚重,运用笔法的粗细变化,线条与皴擦的跌宕节奏,画出树林,房舍,土墙、院门、草垛……干裂秋风的细节与润涵春雨的整体形成有机结合。《满天星斗》润朗清悠,给人以恬静优美的视觉感受。《施耐庵著书处》墨法自由放纵,呈现出墨象之美,意蕴之美。
朱淦先生创作的“苏北风情”中国画充满乡土气息,画面体现了由渔樵耕读安居乐业构成的田园牧歌式村落景观,可谓山水画之抒情诗卷,使人联想起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与世隔绝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1978年10月,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回故乡南通省亲期间,与画家朱淦、余曾善、姚政等四人游紫琅山,归来后在城中凌君钰寓所相聚时又有画家顾乐夫加入,追忆往事,憧憬未来。范曾先生即时兴起,感怀作成水墨人物画《陶渊明》,并把这幅笔精墨妙,形神兼备的作品赠送朱淦。画面大片空白处有意味深长的题款兹录于处:
戊午秋仲,余返里讲学,山川形胜已殊。畴昔师友相逢者十之一二,而于少年游中,唯乐夫几经坎坷,晏如依旧。临行相聚于城中凌君钰寓,击节欢歌,忘老之将至,作彭泽令以抒畅怀,亦所以追往事,思来者,乐夫天命耳。朱淦兄雅赏。
一九七八年十月,江东范曾于通州。
带着江海文明孕育出的睿智、大气与风范,朱淦先生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圭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不畏旅途劳顿和条件艰困,北行丝绸之路、东纵京杭运河,西进陇川热土,南下闽越古地,中原寻根归宗。他走阳朔,攀黄山,对赤壁、临富春,挥毫嘉陵江畔,写生巴山蜀水,探奇武夷山间……搜尽奇峰打草稿,师古人亦师造化。以江海为襟怀、引山川为挚友,醒时写生、醉时挥毫,而得山水性情之真。朱淦先生在《我画山水,只在求真而已》中写道:
作为中国文人“含道映物”,寄托“林泉之志”的山水画,我辈只能在身体力行,参赞化育之中或体验“生生之道”,或致力于“推陈出新”,而不可有半点疑惑或懈怠。“功夫即本休”于今在我体会日深。在我看来,画家于“上手状态”作画,达得“山水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之境界,是一种美的身手功夫,此“美”,涉身、涉手、涉思、涉视,通于“大道”。——我走在北道上,任人评说。
道法自然、立象尽意,通古今之变、融南北之法。朱淦先生深悟中国古代画理、画论,对荆浩《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方薰《山静居画论》等著作有深入的理解和精辟的见解,从中汲取唐人的风度、宋人的理法及质朴苍劲的元人笔法。《林泉高致》是唐宋时代杰出的山水画学论著,从中汲取唐人的风度、宋人的理法及质朴苍劲的元人笔法。《林泉高致》唐宋时代杰出的山水画学论著,作者郭熙本着“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发挥山水的人格化,山水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多种品位。画山的“三远”、“三大”奠定了透视法的基础,还论及墨法、笔法的具体运用,这对朱淦的山水画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人合一,谓之大美”。进入朱淦的山水世界,走进的是大满大舍的章法布局后面颠连颤栗着的精神世界,走进的是满目青山一席琴棋所透见的心底乾坤。其创作的全景式山水以古为宗,皴法细腻、骨线娴熟、力度饱满。朱淦先生的山水画既有两宋以丘壑为胜的“物境美”,又有元代以人品为上的“心境美”,而“物境美”与“心境美”的取得,无不以画家善于借鉴明清以来山水画名家的“笔墨美”相关联。
元明清以降,唐宋式那种精密严谨、气势宏大的长篇巨构渐见稀缺。朱淦先生正是熔“北宋”的精细刚劲和“南宋”的柔韧清润于一炉,从而取得笔墨与丘壑兼胜的效果,其创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整体气势雄伟夺人,细部刻画丝入扣。在《万壑千岩在此中》、《云涌泉鸣山更幽》、《雁荡深处》、《云蒸霞蔚》等作品中,画家的精神世界与山川天地融为一体,表现出天人合一、宏大深邃的山水意境。《层岩积秀》采用全景布局的山水章法,画面雄奇壮美的氛围交融苍茫幽寂的意蕴。群峰竞立如屏,山间飞瀑似练,屋宇、桥梁、林木、云气曲折掩映。全图由下而上,由近至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境界上则是从“有人之境”而渐入“无人之境”。布满画面的笔迹墨线融化在山川形象的塑造中,坚实而具质感的短笔直皴岩石纹理结构。整幅画面仿佛使人走进山水血脉、泉石心魂的生命感悟,从中领略到画家布局谋篇、纵横吞吐的气度与魄力。
灵活运用“三运法”,在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处理中,将人的视野和思想或引向千里之外,或远至灵霄天际。随着三山五岳,江河湖海由近渐远,人的精神借山水灵秀之气得以超脱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这是朱淦先生山水画在苍茫意蕴中给人的视觉感受。历代画家的山水画迹无不以远见长,不过远的形式不一。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朱淦先生的山水画以“远”为宗又自创一格,灵活运用“三远法”并结合云烟雾岚所形成的景物虚实变化,增强了近景、中景、远景的距离和自然过渡,无限的远由有限的近而扩散延升,远也反衬烘托有限的近,于是形成了咫尺千里,天地相感的寥廓江山。源自大自然中无尺的情趣和奥妙,山水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多品位尽藏笔线墨韵构成的山水图画中。
朱淦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其实质为“笔迹学”的抽象,强调“力透纸背”,“线要有力,点要出神”。其笔下刚柔相济,沉着灵动的细笔密线得力于篆刻和书法的造诣,甚至一个苔点也给人掷地有声、如闻击鼓之感。画面中的山石、峰峦、茂林通过线条的圆润、厚重和苍劲表现体积、量感和力度,使人在点线错落交织的天地间往返流连,品味无穷。《雨后青山》、《白云空蒙》、《幽壑云锁》、《夏山雨霁》以线为主层层叠叠勾皴山脉,积线成面、积点成片使山势苍润浑融。用中线线条勾勒水面波纹的聚散静动,用双勾点虱船层林木。山石形状和用笔的韵味互为因果,起落变化、顿挫转折的线条刻画山石的自然形状,而山石的自然生动则表达了线条的韵味。
以诗为魂铸山水精神。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当技法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画境之高下辄取决于画家之书法及诗文修养。朱淦先生在水墨意象的生发中倾情研习诗文,结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内涵进行鉴赏解读,在客观的山水中融会生命的诗意和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春江花月夜》以嶙峋厚重的山石、苍翠茂密的花林为近景,衬托出江面的宽阔和“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景观变化。明月清辉笼罩下的春江、花林、帆船、山石在弥漫的水雾间虚实相生而充满诗情画意。《兰舟催发》中大片空白让人想象到烟波的浩渺,群山淡远而去寄寓了前路的无涯五抹斜晖渲染暮霭沉沉的氛围更增添了离愁的意味。《白云红叶入溪流》中经杆红叶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近石远山间,与白云、溪流组成“霜落林端万壑幽,白云红叶入溪流”题意。若将朱淦先生一幅幅山水画连缀,展现的则是充满诗境的艺术长廊:千山万壑、重峦叠嶂、兀自沉着、亘古不语。斑驳的山石纹理间,可以感觉到岁月走过的痕迹和生命留下的气息。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亭台楼阁隐逸于白云红叶或青山绿水之中,飘忽着的云海、云烟、云雾、云涛呈现出诗画空灵。若将一幅幅山水画的画题巧妙连缀,则可集成诗句:“赤壁夜游雨溟蒙,漓江舟泊月朦胧。黄山云海霞蒸蔚,万壑千岩在此中。”“岩下春流清可濯,江山春山拥翠环。雁荡深处峰叠翠,吴越归来恋楚山。”
20世纪60年代初期,朱淦先生与新金陵画派名家大师建立的是一种纯粹、温暖、明净的师生关系。朱淦或受业,或问道,继其余绪,潜移默化间得到全面的人格熏染。亚明先生为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之一,他与朱淦之间的师生情谊被传为画坛佳话。1985年初亚明先生受命,开始恢复和组建因十年“文革”动乱而停办的江苏省国画院,正当他踌躇满志为新金陵画派和江苏省的美术事业再造辉煌之时,其清白人生却遭到有人无端质疑而心情郁闷,他把能证明清白以作“备忘备查”的证据,如实告知学生朱淦。
1985年初夏时节,亚明先生在友人陪同下从南京赴南通旅游度假,朱淦闻讯将恩师迎至位于南通市北街的寓所,执学生之礼盛情接待。神色黯然的亚明先生进门环顾四周后,发现家中悬挂着仅有的一张照片。在这幅摄影作品中,亚明气聚神凝地在画室泼墨挥毫,宣纸上勾勒点染的山川云水依稀可辨。站在身旁的朱淦以手撑持画案入神观赏,心随笔动。这幅拍摄于1965年秋天的黑白摄影作品,通过平凡而生动的瞬间表现了纯真的师生之情。亚明先生趋前端详这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后,目光中掠过一道久违的光芒,他转向看了看朱淦,师生二人相视无语。随后亚明先生坐在藤椅上若有所思……翌日,亚明先生在下榻的宾馆为朱淦创作大幅冰雪山水画《寒江独钓图》留念。画家将山川的精灵气脉结合自身“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心情,极其娴熟地在四尺整张宣纸上心情挥洒,淋漓的浓淡墨色互相渗透和干皴湿染交融的灵活用笔,极为轻松地表现了冰雪山水的气韵和意境。在大雪初霁,天地素妆的画幅中,中远景以大片墨色衬托出巍峨连绵的雪山,近水处有孤舟渔翁独钓寒江,显露出隆冬时节中的一线生机。画毕认真作款:
已丑孟夏,随顾尔镡兄下南通,乐乐五日中,蒙学友朱淦弟盛情,写唐人诗意并请指教。期间又蒙南通诸友领览郎(狼)山群胜,登顶见大江粗尾甩入天宫,傍晚硬雨霞阳,伴归北阁。
亚明并记于南通市郊区一村办之北阁饭店三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彰显我国近现代绘画之成就,弘扬中会传统文化,“朱淦山水画展”相继在海外展出并获得成功,好评如潮。画展在泰国展出时,荣获泰国中华总商会颁发的奖章(该奖章颁给为中泰作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泰国新闻媒体报道:“中国山水画家朱淦先生不仅仅是文化使者,还是位美的传播者。他把中国的河流山川、一草一木带到曼谷,他用那神奇的中国画技法,把我们领进了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地处热带的马来西亚既无高温,也无寒流,1998年隆冬季节,画展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东南亚国家举办。朱淦先生回到祖国后曾撰写散文《赤道之旅》,以纯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异域风土人情及画展开幕式盛况。他到达马来西亚下榻的别墅是一幢乳白色三层小楼,整个院落花木扶疏,长满椰子、香蕉、棕榈、柚子树……等热带果木,有些花卉无法分清花与叶,但却鲜艳夺目,远处时不时传来布谷鸟、画眉的鸣叫,一片生机盎然。筹办画展期间,同道相聚,谈书论艺,亦品尝刚摘的椰子、油炸的香蕉、印度的手抓饭,潮州的肉骨茶……举办画展的博物馆就像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中,优美之极。开幕式那天,宾客们一改热带穿休闲服的习惯,个个西装革履。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由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为画展开幕式剪彩。仪式举行后,只见每位宾客手托盘子,品尝上自助饮料的小吃:红茶、咖啡、糕点、鸡翅、牛排、水果……
朱淦先生是一位传统功底深厚、笔耕不辍的画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数十年如一日,传播中华文化的火种,是德艺双馨的传薪者。他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授中国绘画美学史、山水画技法、诗词、书法、篆刻知识,还多次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搜奇选胜,倡导在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山水画的新境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1998年阳春三月,朱淦先生带领山水画研究班学员赴江南各地写生创作,抵常熟虞山剑门关时,他停下脚步行亲切地对学员说:“钱松喦先生的《常熟田》就是在这里写生、整理画成的。”顺着他的手指远望,穿过山坳见山下一片村庄,远处良田万顷,河川纵横。朱淦先生追忆并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跟随钱松喦先生在此写生时的情景。尽管时光已磨蚀三十多年,然而当时情景历历在目。钱松喦先生是新金陵画派代表性画家之一,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早年研习石涛、石谿、沈周、唐寅等画艺他将传统技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朱淦先生在秀美的江南山水间,以老一辈画家创作实践为鲜活教材给学员讲授中国画教学课。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从沧桑到辉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淦先生的艺术人生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全方位地继承了新金陵画派为代表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精神,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正是这样得以薪火相传,百代不息。
2012年5月于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该文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朱淦》序言,作者陈振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