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青铜甗鼎一组
- 编 号:787214
- 销售状态:展示 展览中 2019.08.31号后可提货
- 库 存: 1
- 售 价:议价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5年
- 展厅面积:500平米
- 地 区:四川-成都-其他
作品信息
交易评论
本画廊其他作品
创作年代 | 其他 | ||||
---|---|---|---|---|---|
作品分类 | 杂项- 漆器-明清漆器 | 品相 | 全品 | 器型 | 鼎 |
工艺 | 其它 |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作品介绍
此展品为春秋时期文物。高:24.8cm 高:11.7cm 高:13.2cm 高:15.2cm。甗为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蒸锅。最初为陶制,后逐渐出现为青铜制品,广泛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是两者结合的一种蒸食器。鬲形似鼎,有三足,足间烧火加温。甑底有穿孔的“箅”和鬲之间分隔,鬲内盛水。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或肉食,上层放食物,下部煮水加温,蒸气通过中间“箅”的将上部的米或肉蒸熟。甗主要为日用器,亦兼作礼器,并与鼎、盘等配合。形制有圆、有方,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有上下合体者,也有上下分体的。 从器形变化上来讲,新石器时代的陶甗,甑部较大,鬲部较小。商及西周早期的铜甗,甑、鬲比较多的是混体合铸,有两直耳。春秋战国时的甗,甑、鬲多为分体,直耳变为附耳。晚期的甗又有方形、四足、两耳、上下分铸者,其方形甑内有隔,可同时蒸两种食品。 图示青铜甗,为上下分体,上半部甑有双曲扳耳,腹部有起筋棱线,从口沿处起至下腹部,有三组环带状,包裹雷纹的曲蛇纹,底部有中心“十”字纹放射形漏孔“箅”。下半部鬲,肩部有双环,腹部起筋,两组与甑身相同的包裹雷纹的曲蛇纹。三足间有火烧黑色痕迹。整个器物通体绿、蓝锈,一周纹饰有范线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