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8年
- 展厅面积:177平米
- 地 区:广西-桂林
宗其香(1917-1999)
宗其香在漓江写生
宗其香 徐悲鸿语 62×54cm 纸本 1985年
黄苗子1985年著文称“朋友当中,宗其香是最有艺术家脾气的了”①。当今之世,“艺术家”比比皆是,“脾气”各有不同,说宗其香“最有艺术家脾气”,是就作为艺术家的本真性情而言,而非矫情、做秀者可比。
王鸿勋也讲到宗其香的艺术家脾气,是“一世童心”“像个顽童”,只消看看宗其香1971年在干校劳动时写给妻子儿女的配着插图的家书,便知所言非虚:老子和儿女一样天真。
更为可贵的是他对艺术终生不渝的执着追求,以画笔表现对人生、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不为名利,宠辱不惊,是乃真艺术家。
(一)
宗夫人武平梅在《画家宗其香传》一书前言中写道:“每一种事业都有开路先锋。在美术上是徐悲鸿先生提出把西洋绘画的优点融入中国画中。这一思想成为宗 其香对如何发展美术事业的执著追求。”②在《纪念宗其香》一书编后感中,她进一步说:“徐先生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他为之追求一生。他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中国 传统绘画技法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西画的色彩表现能力不断深入研究,再把二者融合起来。他知道这是徐悲鸿先生的奋斗方向,也是对他的要求,所以他创造了很 多先人没有的绘画方法。”③
这些话是对宗其香艺术道路的准确概括。宗其香与徐悲鸿的师生情谊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1939年9 月,宗其香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 (1943年改为艺术系),受教于陈之佛、黄君璧、张书旂等先生。其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不在国内。二年级时,宗其香开始写信给徐悲鸿并寄 去自己的画作,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但直到1942年夏天,临近毕业才有机会直接受教于徐悲鸿。
宗其香艺术创作中最富于原创精神的 水墨(水彩)夜景画,便得益于徐悲鸿的直接指导。当徐悲鸿在海外见到宗其香寄去的小幅水彩画夜景后,复信说:“古人画夜景只是象征性的,其实并无光的感 受,如《春夜宴桃李园图》等。你是否试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把灯光的美也画出来。”④
宗其香基于对嘉陵江夜景的长期观察、写生,将“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作为发展中国画艺术的一方试验田,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在几年中,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夜景作品,毕业前在重庆沙坪坝举办了“重庆夜景专题展览”。徐悲鸿称赞他的夜景是一个创造。
宗其香1942年读书期间所作的《秋风里》等人物画作品所表现的对社会底层人物生活遭际的同情与关注,可以说是对徐悲鸿批评“中国画家太不注意社会现状,不表现寻常生活”意见的积极回应。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可说是凤毛麟角。
1944年,宗其香在艺专毕业后,入徐悲鸿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任助理研究员。老师鼓励他学好外文,准备日后出国深造。1946年,徐悲鸿出任复校后的国 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聘宗其香为讲师。次年,北平艺专发生“倒徐风潮”,国画组三教授罢教,北平市美术协会散发“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的传单。10月 15日,徐悲鸿招待新闻记者,发表书面谈话《新国画建立之步骤》,特别举他自己和叶浅予、宗其香、蒋兆和等人的作品,论证“新中国画可开辟之途径甚多,有 待豪杰之士发扬光大”。于此可见宗其香在徐悲鸿心目中位置之重,期盼之殷。
宗其香 侗寨之夜 51×70cm 纸本设色 1979年
宗其香 露欲为霜月随烟 45.5×68.5cm 纸本设色 1994年
(二)
我第一次听宗其香先生的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画系高年级同学说宗先生的课特别好,可以去旁听。那时候,每个班有十几个学生,宗先生进了教 室,发现多了一张陌生面孔,有些奇怪。高年级同学禀告了我的情况,问可不可以旁听?宗先生慢吞吞地说了三个字—“可以吧”,算是批准了。宗其香教学十分平 和,没有老师架子,像是和学生一同搞创作。
后来他担任我们班的水彩画教学课,曾带我们班到中山公园水榭附近写生。那时,赶上“大跃 进”,号召大家都要“放卫星”,我们是低年级学生想不出怎么“放”。宗先生出主意说,每人可以画一幅北京风景,集成十二景作为年画出版。分配给我的是画故 宫,宗先生指导我到北海公园的万春亭上,面对故宫神武门,先画个全景写生,然后着色。画完后,宗先生看了半晌,提起笔在屋顶、街道上加了几笔白色,于是瑞 雪飘扬,死板的画面上顿时现出了生机。
以后见到宗其香早年画作,发现他在1947年所作《从景山俯瞰故宫》,也是从景山取景作的全景画,在朝阳映射下,金光灿然。
宗其香先生也为别的学生作品补过笔。1985年,老学生吴丽珠拿来一幅她画的水墨画《北海之夜》请老师指教。宗先生看了说“你画得太黑了,白塔变成黑塔,没法改了”。随后提笔,在画中小船等处加了石青,树丛中染上石绿,灰黑的画面立时变得璀璨了。
当时的同学们把宗其香、李斛等先生在推动中国画革新方面所显示的勇敢探索、创造精神视为学习的榜样。大家对宗先生最佩服的是他见什么能画什么。在20世 纪50年代,中国画表现各种现实题材还缺少经验,常显得捉襟见肘,而宗其香对任何题材,都能自由地驾驭中国画的笔墨,应付自如。这与他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 作实践分不开。他有时把自己装订的写生画集拿给学生们看,里面有他早年的各种速写、画稿,而且配以文字记下他的印象与感受,图文并茂。学生们在津津有味的 欣赏过程中,也学到了应该怎样认识生活和把生活转化为创作。
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还有他那个自制的水彩画具,佩服老师真聪明。
宗其香先生给我们上课的五六十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50年代初,他曾经在部队深入生活,1954年又曾到朝鲜前线,同时从事木刻、中国画和油画创 作。《不朽的英雄杨根思》获全军美展一等奖,他还创作过《强渡大渡河》《江阴人民抗清》《巧渡金沙江》等历史画,和不少反映边疆民族生活的作品。
然而,自从1964年以来,学校里便没有安静日子了。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始大搞“四清”,然后是全校下到邢台搞农村“四清”,紧接着是十年动乱。处在大有作为年华的宗其香未能有所作为,更难逃批“黑画”之厄运。
1974年夏天在批“黑画”的闹剧中,宗其香为北京饭店画的布置画上三只可爱的小老虎,被罗织、上纲为“三虎为彪”,与黄永玉为朋友册页上画的“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一起成了“为文艺黑线翻案”的铁证。其实,没人真的相信宗其香画虎是想为林彪翻案,那仅只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而尽管受到诬陷、打击,宗其香仍心地坦然,不因无妄之灾而精神沮丧,过后,他照样画画,也照样做风筝、放风筝,而且很快在创作上进入又一个盛期。这一 点,对于一位艺术家尤为可贵。
进入花甲之年,宗其香精力弥满,跑了南北许多地方。70岁时,还曾率中国画家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国百 景展”。74岁大病住院抢救之后,又去了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胸罗万象,拓为大幅山水,那些标志着画家晚年新成就的山水、梅花巨幛,都慷慨赠给了 机场、宾馆、饭店、市府、县府,而与他结缘最深的是桂林漓江山水。
除了山水画以外,他的花鸟画表现题材也极广:荷花、水仙、牡丹花、丛竹、古榕等等无所不画,而画得最多、最见性情的是梅花。
宗其香在《永怀师恩》一文中讲到他与徐悲鸿老师一起画梅花的事:“记得在磐溪中国美术学院时,一次他在画室里画梅花,所谓画室,里面只有一张八仙桌。我 在一旁观看,他看到后就让我点几朵梅花,我点了几朵,他说可以了,随即又继续作画。他并不是像有些老画家要学生代笔,而是检查我的梅花学得如何。”⑤
宗其香爱梅、画梅,古稀之年,还曾多次去故乡南京梅园赏梅。他笔下的梅花不是前人欣赏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而是苍劲的、生意蓬勃的,如老松,若 古柏,赞赏其“铁石冰霜百世身”。其中,包含着画家对于人生道德情操的寄寓,而我猜想,那一定也和他与武平梅女士伉俪深情有着深深的情感关联。
宗其香晚年常住桂林,与漓江山水结为知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助成了甲天下的中国山水画艺术。桂林山水之清与奇,启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丰富了山水画的 审美,升华了作品的意境。当代中国画家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等人都曾徜徉于漓江群峰,受到山川蒙养,以他们的艺术创作反复、深入揭示桂 林山水之美。宗其香漓江题材的作品是这一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遗存之组成部分,桂林也是宗其香生命之旅的终点。
当1999年12月宗其香辞世之时,他居住的榕湖饭店内,正在营建作为纪念性人文景观的金石园,广西篆刻家胡擎元从漓江源头挑选了高达3米、宽80厘米的灰质岩巨石,为宗其香镌刻存念,它成为老画家萍踪的定格。桂林人和来桂林的人都会记着他,怀念他,永远,永远……
■责任编辑:陈春晓
注释:
①②武平梅、宗海平编《纪念宗其香》,文物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③张玲《画家宗其香传》,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④⑤宗其香《永怀师恩》,见武平梅、宗海平编《纪念宗其香》,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60-262页。
宗其香 突破碾庄围 30×41.5cm 纸本设色 1952年
宗其香 抢修大同江桥稿 24×36cm 纸本设色 1954年
宗其香 三峡夜航 69×139cm 纸本设色 1977年
下一篇:宗其香大幅漓江夜景 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