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8年
- 展厅面积:369平米
- 地 区:江苏-南通
|
||||||||||||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雅集是古代文人墨客聚会交友的重要方式。但对现代人来说,这种方式已经非常遥远。中国雅生活倡导者叶放,近年来策划了多项有影响力的雅集,对“雅集”这种方式有着独到的见解。上周末,他来到深圳欢乐海岸策划“蟹事雅集”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了现代雅集的真谛。 活在现代的“古代人” 坐在记者面前的叶放,圆框眼镜,宽松的唐装,悠然自得的神情,不紧不慢的语速,脸上常挂着闲适的微笑,仿佛从哪本古书上走下来的名士。当然,这种气质是由其家庭渊源所滋养的。叶放是乾隆年间状元毕沅的后人,家族显赫。尽管生于新中国的叶放并没有因为家世而沾到多少“好处”,但家族深厚的文化根基还是对他的成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比如,他前几年轰动一时的“造园”计划便这种影响的直接产物。 叶放出生在园林(毕园),读书在园林(拙政园),工作在园林(听枫园)。成长中与园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他,在2001年决定造一座私家园林。于是,在几个朋友的资金支持下,他历时三年,耗资200万元,精挑细选700多吨石头、30多种古树名木,最后建成包含着水榭、半亭、假山、石室,半栏桥、荷花池、美人靠、活水源等各种古典园林建筑元素的“南石皮记”。该园林被誉为现代苏州园林的代表,而这个园子也让叶放名声大噪。 而雅集,则是家庭记忆留给他的另一件礼物。 1962年出生的叶放在毕园生活的时间并不长(文革期间,毕园被占据)。但回忆起当初,毕园里有许多令他记忆至今的东西:“以前家里会举行一些做寿的小堂会。屋子里有些行头和道具,大人告诉我‘这是雅集用的’,当时还读过一些古书,上面有古代雅集的记载。这些来自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想象,让我对雅集产生一种向往,在日后的积累过程中自然就将其付诸实施。” 在1995年,叶放在苏州国画院第一次召集雅集。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把雅集办到太湖上,办到文物建筑里……直到2003年,他的“南石皮记”建好,那里便成了叶放与好友们的雅集“根据地”。叶放的雅集影响力越来越大,不断受邀做雅集策划,于是他的雅集走出苏州,开到了北京、上海、香港、敦煌、台湾……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一共做了几百场雅集,而且几乎没有重样。“因为我是带着创作的热情去做的。” 雅集是派对与沙龙的集合体 在这几百场雅集中,叶放是以三种类型区分的,分别是“礼俗”、“风雅”和“人文”。其中,“礼俗”包括寿庆、婚庆以及清明、中秋各种时令节庆活动;“风雅”则包括花事、蟹事、荷事雅集等;而曲会、诗会、茶会等被归为“人文”篇。而每场雅集又分成“把玩”、“会意”与“兴境”三部分。 比如这次在深圳举办的,便是“风雅”篇的蟹事雅集。而在本次雅集中,“把玩”的是文人书画、食单手稿、食蟹雅具蟹八件,“会意”是品尝七道以“蟹”为主角的佳肴,“兴境”则是指昆曲、评弹的欣赏,以及参会者在过程中抒发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三部分营造了从口腹至精神的滋养升华,其用心之精细、编排之缜密是一般的文人聚会活动所难以企及的。 提到雅集,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复古”的行为艺术。但身为策划人的叶放却不这样认为。“现在的文化生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现代人不可能恢复古代的雅集。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人在雅集中时常会即兴吟诗作对,但今天即使让你事先准备作诗,你还是会紧张得不行吧?” 叶放说,如果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雅集”,那应该是“派对”与“沙龙”的结合体。雅集和派对一样,是朋友联谊的一种方式,但派对是有主角的,而雅集只有召集人,在互动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主角。“雅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迸发思想的火花,思想是雅集的精髓。”正因为如此,他认为雅集并非参与的人越多越好,否则互动不充分。四十人就是上限,否则就变成“赶集”了。 在叶放看来,雅集并不是要恢复古代的形式,而是要思考这种古代文化生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共存? 他举例,古代最著名的雅集莫过于兰亭雅集,很多人对它的认识,来源于不朽的《兰亭序》,以及“曲水流觞”的故事。“拨开它的文化外衣,我们去溯源兰亭雅集的起源时,会发现之所以会有这个雅集,正是因为当时正逢清明时节,人们要在溪边举行‘修禊’仪式,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清澈的溪水洗去一年的污浊,迎来新一年的健康。所以古代人的生活是与自然四时息息相关的,他们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来发挥自己的智慧。”反观现代,人们与大自然的隔阂,文学想象力的下降…… 但叶放并没有厚古薄今的意思,相反,他认为雅集这种形式是否能流行开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当代人和未来的人知道我们曾有过很精彩的生活方式。” 雅集玩的就是“艺术生活化” 叶放策划的不少雅集都是“以小见大”的。他曾策划过一个“诗物雅集”,将书房中的书简、笔筒、笔袋等全部都标注上古代与之相关的诗词,刹那间书房的文化浓度便提升了不少。他策划的“风雅”雅集根据四时规律有不同的主题,比如春天是“花事”,夏天是“茶事”,秋天是“果事”,冬天是“药事”,或是春天“寻竹”,夏天“访荷”,秋天“问菊”,冬天“探梅”…… 身边寻常得容易被人忽视的一切,在叶放看来,都具有无限的挖掘潜能。“在中国文化里面,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任何一项自然物都可以单独列为一种文化,比如荷文化,竹文化,梅文化……这在西方人看来匪夷所思的现象,正说明了古代人的生活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所以才会有‘托物言志’这一说。” 叶放说,中国文化最精彩的是把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通俗一点讲,就是将艺术生活化,而雅集,则是将这种过程具体化的一个平台。在生活中,叶放也在践行这一原则。他的“南石皮记”里种着数十种花草,“把玩”它们成了叶放每天的功课,而这种“把玩”大多跟“吃”分不开。比如他曾为一种“九品香莲”的莲花列过一个菜谱:莲花花瓣可以泡茶;花瓣裹上鸡蛋清后油炸,“味道好极了”;甚至连荷叶杆都可以当吸管喝酒,酒中自然会带有荷香……而在他策划的每一场雅集中,都亲自拟定菜单,将这种艺术生活化的理想,通过“吃”这种最容易为人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朋友们。 “以前很多人只讲境界,这是不对的,太空、太大,根本没法落实,最关键的还是要把这些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叶放说,“物质的丰富带来的精神的匮乏,是现代人面对的难题。雅集的出现能让他们思索自己需要怎样的文化生活。” |
下一篇:从历史的角度看新金陵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