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9年
- 展厅面积:1000平米
- 地 区:上海-普陀-莫干山路M50艺术区
今天9月18号,YAC的阿尔山驻地项目之行即将启动,一段值得期待,充满未知的旅程即将展开。团队里面的我们都带着各自的畅想和愿景准备出发了,临行前的美好期许,山川河流,秀美风光,原始部落都将一一呈现在眼前。等待我们的那个未知,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行旅去一一解答和印证。阿尔山、呼伦贝尔、敖鲁古雅、满洲里长长的旅程,我们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留下印记,绘画、文字、影像不拘泥于形式,只为抒发内心的感受。
来看看我们的朋友圈吧
艺术家吕岩,于向溟和张锰,北大人类学博士何贝莉,影像创作人龚磊,在此解答一下您的思索:我们致力于参与人员成分的多元化。正如这份名单,有学者和策展中坚,也有擅长不同媒介创作的艺术家和创作人。尊重每位参与人员的学术立场、艺术追求和为人身份,并为其思想观点提供交流碰撞的场域。希望大家从工作室、办公室、家等惯常空间走出去,换个地界,换帮人,换个话题,换口空气。YAC的工作便是集合大家,出发!
临行前特意邀请了参与活动的小伙伴们每人写下一段文字,
是记录,是期待,是提问,
所有的答案都将在我们接下来的旅程中
得以印证,得以实现,得以解答。
于向溟(艺术家):
一个月前得知高中的好友身患重病,被医生通知还有近一年时间的生命。她一个人仍然孤独地在异国与病症抗争……三次化疗,每次难忍之痛……
一时之间,听到这个消息是懵懂的。而之后的几天,悲伤就慢慢袭来。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看多了生死,很多亲近的人突然从你生活中消失,很多往昔的光影渐渐远去,留下眼里模糊与温润……
总觉得自己全部的激情就是在抗拒那个不可知又不可逆的时间!去年底感慨最多的就是“星际穿越”里那句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这句诗印证着所有创造者最终面向生命终结之必然时的激情。对时间最好的抗拒,就是为世间的创造,这或许是我最不能放弃艺术创作的动因!
对于那个模糊状美丽的阿尔山,之于自己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观照”,观眼前景致之奇,照见自己内心之理。所以,这处的阿尔山,是三个阿尔山:我去之前的阿尔山,也是我印象和想象的阿尔山;现实的阿尔山,也即我眼前看到的阿尔山;以及作为镜象、映射之外的阿尔山……以我的观照,将这三个阿尔山相接相连,而这三段相连的扣件,就是那个不可知、不可逆的时间!
古人所谓“寄情山水”,重点不在山水,而在“情”字上。所有科技上的突破,包括飞行摆脱地球引力的梦想,探求未知世界的渴望,究其本源就是人性——人性对死之恐惧,对生之依恋,对时间的无奈。
还是那句话:澎湃的激情其实都是在抗拒那个不可知、不可逆的时间!很多我们不能放弃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深爱!
张锰(艺术家):
人于世间,总是要在寻找着什么,寻找着那个自己最愿意呆着的地方,或山川或河流或城市高楼大厦或乡村小院,不管是哪儿,地理不重要,心情重要,所以,今次的阿尔山之旅山不重要,过耳风声重要,脚下踩的青草重要。
不同以往的经验,去阿尔山并非简单的画画采风或夏季避暑,而是在内心中寻找安心之所,只看不说,看看山脉之于河流究竟要怎样面对云彩,暴雨疯狂究竟要给谁看,我只做观者,任凭闪电在远方闪烁,思考作为个体的人本身与自然与社会的瓜葛究竟是什么,联络点又是什么,是藏身其中还是跃然世外,总得找个适合自己的办法入世进而出离。
吕岩(艺术家):
就个人而言,这次阿尔山考察游历创作活动项目,对我来说是第二次去当地,但是还是充期待,大的方面来讲,是个人身体、眼睛和意识感观的二次体验,简单来说会是感观上的整体印象上的“加深”或是“有所改变”,比如所处地域的人文风貌,甚至气象的冷热温湿,这是最显性的,这应该就是常说“印象”;当然这个“印象”又并非一概而论,因着个人的主观感受的差异,“印象”的结果又是极具多样性的。所以,我希望个人能够在这二次寻找“印象”当中,与之前产生可能的差异性,这也是我的兴奋点。从小的方面来讲,在考察过程中,希望在个人创作中能够在“同化”的环境中更细微的体查到“异象”,可能在作品当中不容易章显,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认知度,也许還需要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有了类似的开始,对个人的创作行为,我是非常渴望的。
何贝莉(北大人类学博士):
将人类学的视角引入盈艺术的艺术家驻地计划,并不是我的主意;但当朋友张锰向我提起这件事时,我觉得很有意思。大概是出于一个人类学者的本心,对各种与“人”相关的事物都会生发出好奇,我答应了张锰的邀请,成为这个计划的一环。
“人类学是一门西学,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的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不用多解释,是后来结合了古代文字来代指研究人的学问。像神话传说一样,人类学对人最初始的生活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它却不像神话传说那么神奇。建立于近代科学观念基础上的人类学,期待在人类的自然特性和人类的文化创造这两个方面客观地认识人,避免神创论的影响,实证地探讨人类的由来与现状。”
进行“探讨”的方式,被人类学家称为“田野工作”(fieldwork),其基本内容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集中在一个地点住上一年以上的时间,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交换活动、地方政治和宗教仪式。”
因此,就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学术规范而言,为期10天的艺术家驻地计划,并不满足人类学调研的基本要求,换言之,我根本不可能指望通过这个驻地计划,对驻地“阿尔山”本身进行所谓的人类学调研或研究。
事实上,相较于阿尔山,我对参与驻地计划的三位艺术家更觉好奇。作为一个特定群体“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与生活,足以构成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驻地计划,我试图探究:艺术家如何描绘或理解自身与对象——或许是一座山、一个人、某种情绪——的关系,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呈现或表达这种关系。
也许,相对于观者而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犹如飞机的黑匣子,在确定的行程(创作过程)之间,在起点(构思)与终点(作品)之间,它的存在形态几乎无从可知:犹如薛定谔的猫,充满各种不确定,介于生与死之间。而我想做的,是试图打开这架飞机的黑匣子,看看那只被“观察”描绘为确定状态的猫,会经历哪些有趣的故事。
也许,我们还会比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方法走得更远。如果说,人类学者多是“参与观察”他者的“观众”;那么,我将试图以“成为他者”的方式,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以期探寻:那些身为艺术家的“人”,如何在对象与作品之间,定义自身。
总之,一切才刚刚开始:阿尔如是,观者见山。
龚磊(影像创作人):
纪录不是件轻松的工作,充满了来自对象和环境的未知与挑战,但却是有趣的尝试,往往能够厘清文本或数据不能达成的结果,茫茫多的事件经验在镜头的梳理下总会自演绎为一条可视可感却不可言说的曼妙链条,相信这次阿尔山之旅也不例外。艺术家的创造性工作与学者的发掘性研究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纠合演进,我始终抱有好奇,即便在前期短暂的准备工作中,已经可以看到各人相辙的视角与对目的地迥异的考量,希望这些思考在十天的旅途中能够继续深入、发散,形成一次真正的探索式的艺术实践。
|
今早启程了
我们路上见
|
艺 术 馆 地 址:上海市闸北区江场三路181号
联系电话:0086-21-56513933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北区2A-2310
联系电话:0086-10-58264546,58263545
网址
www.yingart.cn
扫一扫,加关注~
上一篇:YAC驻地系列第一站-阿尔山
下一篇:阿尔山驻地——初至阿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