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三未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5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5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上海-普陀
您所在的位置:三未艺术中心>展览>展览详情

青春叙事--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青春叙事
为“青春叙事——当代艺术家邀请展”而作
谢海

蒋尚华是黄箫的朋友,黄箫是我的师妹,在我最疯狂做展览的那几年,我的学兄渠晨明教授把黄箫介绍给了我,后来,陈宜明教授也向我力荐她,再后来,黄箫就顺理成章地不断出现在我策划的展览和主编的各类画册和文献之中。在一个特别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一定段位的关系是要讲谱系的。那天,很长时间不联系的黄箫打电话给我,说有个事情让我帮忙。我说,好。于是,就有了蒋尚华这一出。蒋尚华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做一个展览,其原因是因为他要在M50开一家画廊,算是一次在业内真正意义上的亮相。

策划一个展览,原本也就是一个常态的活,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是,蒋尚华很会说,他把他的思路说的特别清晰,把他的理想说的特别高大上,说的如果我拒绝我就会丧失一次近距离体察我的同辈和稍晚一些出道年轻艺术家成长的机会。

我愉快地答应了蒋尚华的邀约。之所以愉快,因为我是心甘情愿地免费帮他策划这次活动,或许是不谈钱的缘故,给少了我不高兴给多了他不开心,没有中介物就没有芥蒂,大家就为了一件好玩的事情或者有意思的事情而已。

蒋尚华和我的分工大致是这样的,我们一起开始虚拟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他管执行,我负责监工。但实际上,展览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不简单的关键核心是我大包大揽的性格碰到了同样喜欢大包大揽的蒋尚华,这让我们工作起来异常的头疼。那天,他给我看他选的艺术家名单,除了几位是我策划展览的常客外,有几位艺术家,我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作品。

我不大愿意做不熟悉艺术家的展览,因为在我看来,艺术家的作品解读和推荐是需要时间支持的,而研究不熟悉的艺术家,我们往往增加了被误读的可能。

通过几番磨合,参展艺术家几番更替,形成了今天的名单,但是当中还有我不熟悉的。换句话说,我认为要换的艺术家,有的换了,还有的保留了,我想,这大概正是蒋尚华的可爱之处吧!当然,他的坚持也逼着我关注起他所关注的艺术家。

蒋尚华所邀约的参展艺术家,年纪和他相仿,作者以70后、80后为主。不到40岁,广义地说40岁前后的年纪,这是一个艺术家要命的时间节点。我以前曾经说过,一个画家40岁之前不姹紫嫣红,以后很难分外妖娆,一个艺术家40岁以后不用功,红也红不了多长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观点没有改变,只是现在年轻一代艺术家对于新媒体营销方式的熟练运用,比如微博、微信等,让他们成为与前辈年少成名艺术家的标志性区别。在当下,也许,我说的是也许在大众媒体眼里,他们微博红人的身份更大过一个艺术家的身份。

问题来了,现在不管是年长一些还是年轻一些的艺术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不是一个艺术史学史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在当代,往往社会学的讨论要大于对艺术自身的讨论,尽管这是一种无厘头的被动之举。
所以,操持年轻艺术家的展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术江山,不是资历,不是技术,而是非常恰当地拿捏住当下观众的喜好,然后再谈超越一般青春美术的定义,用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语言逻辑性抓住千万观众的心。

不难看出我们这次所邀请艺术家的特点,比如,他们都受过院校精英制教学的滋养,创作理念各不相同,表现形式极其多元,但是,有意思的是,他们创作题材是相对趋同的,他们关注自己的成长,醉心于自己的生活,痴迷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画笔记录自己的青春这是当下年轻一代喜欢做的事。青春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大家最喜欢追忆的部分,当年的校园民谣大面积传唱就是这个道理。年轻艺术家或年少轻狂、或平静如水的心态能打动这个浮躁社会的凡夫俗子吗?在风格多元化的今天,“我的青春”加上独一无二的画风,能适合当下的心理诉求和审美标准吗?这是这个展览在为青春美术的类型做出新的拓展之外,留给这个社会的话题。

蒋尚华让我看到了新一代艺术市场新晋者的果敢,和他对他同龄者成长的信心。所以,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应该得到作为痴长他几岁的我的祝福!


2015年4月6日于杭州西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