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碑问道
——吴振立、仲冲师生书法展
书法看似容易,不过若要成名成家,或是在更高层面上去定位它,则需至道。因为书法既要技法的支撑,又为精神的书写。书法乃“心印”的观照,即书法当以表现生命的真性为旨归。所谓“生命”不是活着的生命体,而是人之生命的“存在逻辑”,“生命的真性”则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然书法最终离不开技法上的累积,因而“道”与“技”孰轻孰重是个伪命题。审美层面的升华和技法层面的锤炼需共同精进。我们往往听过 “池水尽墨”一说。诚然,学习书法必须刻苦练习,不过忽视对书法的审美体悟,书法的学习便会误入歧途,事倍功半。体悟书法至美,需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不断完善书法观摩的能力。南齐王僧虔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可见书法同绘画一样追求“形神兼备”。这里的“形”为书法的点画、结体以及章法;“神”为书法的神采、风格等。因此,我们在阅读书法的过程中,应注意到每个字体的点画、线条以及作品整体的结体造型、章法、风貌,千古传颂的书法作品对此均能表现无疑。
显而易见,关于书法的研习,出发点即归宿处,认识的高度最终将决定书写的结果。观摩提升了我们的审美品位,也必将对技法练习大有裨益。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书法欣赏,诚如黄庭坚《论书》中所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古往今来,优秀的书法作品为我们体悟书道累积了丰富的资源。如今社会的信息传播路径的便捷多元也为我们贴近古人及其作品有了更多可能。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师法古人上我们不应保守、固执。渐修可以,顿悟也可以。学碑好,学帖也好,二者兼善更佳。
古稀之年的吴振立,作为江苏德高望重的老书家,十分注重在碑帖的化合中寻觅书道突围之路。古稀之年正为书学的黄金时期,虽说长期以来吴老的作品风貌一直处于不断的嬗变中,但平中见奇、拙中见巧,却是其一贯的艺术主张。七十而从心所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守拙方能见出生命之真性。吴老的书风正印证了此种境界的高度,无论对评论界还是收藏者,其作品都将是宝贵的艺术富矿。仲冲作为吴老的高足,对老师的书学能够师其神而不蹈其迹,尤其在计白当黑的章法布局上多有灼见。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于 量
乙未年盛夏於金陵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