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墨非墨艺术机构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2年
  • 展厅面积:
    600平米
  • 地  区:
    山东-青岛
您所在的位置:墨非墨艺术机构>展览>展览详情

回来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谅!

展览介绍

 

 

回来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谅!

就像一个人在单杠上做大幅度旋转动作那样,每个人年轻时都亲手转动过那命运的车轮,从该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生命的重大事件,因为只有在15岁时意识到或尝试过的事情才会在将来有一天成为我们精神的兴奋点所在。因此,有一件事情是绝对无法再去尝试的:没有从父母身边逃走过一次。幸福生活的精华就像过滤过一样全都来自那些年中整日整夜的户外生活。

——瓦尔特•本雅明



这不仅是几个年轻人的展览,也是一种意识的代表群体集体的表达渴望。

固化的知识与经验是艺术家慵懒的温床,是陈腐美学滥用的源泉,它关闭了艺术家想象力与冒险精神的天窗。进入这种遮蔽的状态往往是被动的,他与艺术家试图逃出这种遮蔽的主动选择,划出一道久不愈合的伤痛。个体的局限与突破的渴望成为艺术家奋斗的乐趣所在,这个乐趣之处并不在意有无旁观者。在你痛苦之余,身后的温暖肩膀总想给你一个拥抱,拒绝安抚与试图自己缝合伤口的群体心理构成了艺术家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心境。

在温暖臂膀中沉溺的太久远,也会使我们身体感知器官遭受蒙蔽和早衰,面对某些事件的发生变得麻木和迟疑,直至停滞了思考,当个体感知逐渐丧失,与之而来的是群体意识的增强。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内心三者之间的关系中看艺术家陆健的作品,可见探索材料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如何被感知,人如何将这种感知表达出来。他将这种感受物化并呈现出来,好的作品能够串联起观众和艺术家本人的感知力。当艺术除去功利化色彩孕育的时候,事实上构成了其真实存在的理由。

而艺术家王沛奇的作品植根于对绘画材料与绘画空间的探索,作品不同维度的转换,能使观者陶醉在理想化的美感之中。对事物表象的极端沉浸,使观者停止了对本质的探索,逐渐丧失了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无时无刻的都在提醒观者,不要对固化的观念迷恋,不要对特定的技术迷恋,不要对视觉图像迷恋......所以,需要适当逃脱温暖肩膀的不仅仅是艺术家。

我们都需要众人簇拥出的环境的温暖,这样的环境安全可靠,但也会使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持,就像“从父母身边逃走过”一样,逃离所带来的感受,是陌生的、新奇的、刺激的,同样也是危险的。正如艺术家陈晗所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次快乐”,每一次艺术体验都是唯一的。获得唯一的体验是需要和作品酝酿时的痛苦做交换,尽管痛苦多于欢乐,但面对禁忌的愉悦却总以失败告终。如同偷吃伊甸园的禁果,禁忌本身就具有诱惑性,在诱惑面前人的意志甚至可以违背上帝的忠告,在做出选择的刹那间,判断的依据是蛇的言语诱惑还是苹果本身的诱惑,我们都可以重新审视一番。且不论结论如何,惩罚必然随之而来。

说到这一代艺术家和作品的“当代性”,艺术家孙策的作品便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从自身的文化经验(同时也是个人化的真情实感)出发,找到个人语言经验的合法性。站在族群的文化立场与当下发生最直接的回应,这个回应不是猛烈回击和大声嘶吼,而是潜移默化的刻画在血液里的痕迹。

遮蔽是艺术的天敌,艺术家不应为了追求被认可而迷失自我,在追求“国际化”和“当代性”等时髦词汇的时候,会使大多数艺术家在精神上失去批判力与创造性。国际化是多元的,本身应包含中国的艺术语言方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化被狭隘的定义为西方化,这恰恰是“反国际化”一种表现。中国本土“诚实”的艺术家,逃离不了中国的文化属性,在这一限定语境下如何与当下发生关联,是最好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之一。

固守观念也好,打破束缚也罢,距离感和力度把握最考验一个人的心性,走在路上,无畏前行是精神和方向,但认清远行的意义后,回归才是终点。我们都已背负了太多,所以,回来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