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鸿远艺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8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28年
  • 展厅面积:
    800平米
  • 地  区:
    河南-郑州
您所在的位置:鸿远艺术馆>艺术家>艺术家详细页面
翁同龢

翁同龢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1829
籍    贯: 浙江-绍兴

艺术简介

赵之谦(1829-1884)
初字益甫,亦作益父,号冷君,改字叔,号悲盫,又号悲盫居士,憨寮、铁三、孺卿、梅庵,晚号无闷,别号子欠、凡夫、笑道人、婆婆世界、悲翁、思悲翁、赵叔子、勇庐。斋号二金蝶堂、缉雅堂、仰视千百二十九鹤斋、苦兼斋,又别署长陵旧学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海上画派”重要代表画家。17岁拜山阴金石书画家沈霞西为师,学习书画金石、碑刻帖目,20岁即开馆授徒。咸丰七年(1857)入军,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1872年赴官江西鄱阳、奉新(1882)、南城等知县,颇著政绩。广结天下名士胡亥甫、魏稼孙、沈钧初、潘伯寅、刘铨福、李文田等人,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去官后长期在杭州、上海鬻书卖画为生,并致力于金石考证之活动,曾与上海川沙金石考古家沈树镛一起,花费近10年的时间编撰《补寰宇访碑录》。
善花卉、蔬果、木石,以书法出之,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晚年蛰居上海写字作画,从者甚众。墨迹流传,人争宝贵,成为前“海上画派”盟主。画风继承陈淳、石涛、李鱓、罗聘等人笔法,又参入篆隶笔法,峻劲浑厚,古茂沉雄,一扫清末画坛盛行的庸腐柔靡之习,为传统中国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在具有清新活泼画风的“海上画派”形成过程中,受赵之谦影响较大。于书初学颜真卿,后受包世臣影响,专意北碑,形成“颜底魏面”的独特风貌。篆、隶师邓石如,加以融化。各体均能以自己面目出之,以碑写行,尤为特绝。
善于用中锋运笔,豪放之中见雄强之势。结体又能于魏碑的方整之中注入圆融的神韵,字的风采就蕴含在方圆之间。楷行草不同的结体靠同一的笔触融为一体,浑然不见其界限,字体自然流美。又通作字之法于篆刻,规模秦汉,“使刀如笔,视石如纸”,印章古劲遒丽,迥绝恒蹊,为吴昌硕之前清代印学之集大成者。为清代书、画、印均工的大艺术家。《清代绘画史》(薛永年著)一书中有专目介绍,可谓“美术史上有其一页”。
作品《牡丹图》轴、《雁来红菊石图》轴、1861年作《瓯中事物图卷》、1869年作《补曹葛民像》藏故宫博物院;1870年作《桃实牡丹图》藏上海博物馆;1868年作《临蒋廷锡花卉四屏》藏上海文物商店;《古柏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862年作《花卉蔬果图册》12开藏广东省博物馆;1871年作《牡丹图》藏辽宁省博物馆;1874年作《花卉图屏》四幅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著有《悲盦居士诗存》、《梅庵集》、《勇庐闲诘》、《缉雅堂诗话》、《仰视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6集,40种)、《六朝别字记》、《章安杂说》、《补寰宇访碑录》(1864年成书)、《二金蝶堂文》、《二金蝶堂印谱》、《二金蝶堂双勾汉刻十种》(1863年成书)、《江西省志》、《赵叔花卉册》等。
作品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一律不准出境”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