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1年
- 展厅面积:1000平米
- 地 区:江西-南昌
里仁为美——艺术探源十一人展
- 展览时间:2015-11-15 - 2015-12-15
- 展览城市:江西-南昌
- 展览地点:东湖区榕门路367号
- 策 展 人:王春辰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里仁为美:艺术的一种向度
王春辰
艺术作为世界在场的明证,从某种意义上,无需任何的名词标签来获得自身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因为“艺术”一词足以昭示它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当我们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名为“艺术”的东西都以其内在的时代属性和人文的特殊性而被创造、被传播、被珍藏。任何有智慧、有生存境遇的艺术家,皆不被流行的俗见所累——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彰显艺术独立价值的必由之路。
何以此说?这是因为在繁杂的当代社会的艺术场域里,艺术又是时时遭到攻讦的对象,也是最容易被僭越的领地。它成为各类观念、思想、说法杂陈相间的地方,同时在接受美学的程度上,又是考验视觉感受力的包容度的领域。艺术的创造价值与艺术的接受认识并非相等,艺术的历史价值判断又因社会因素的驳杂而备受考验,也因此,艺术也成为社会价值向度的判断标尺——文明开放的社会以独立与创造的艺术为锁钥、以精神的自由为旨归,因而艺术得以彰显现代文明的创造认同、多元赞许和独立存在。观乎艺术,即是审视自我;领悟艺术,即是与心灵精神契合;反思艺术,即是锐化自我的视觉敏感度和思维判断力。看今天的艺术,并非简单的视觉享悦,而是一场精神张力的对话、一次心灵空间的穿越。如果不做这样的精神准备,又是断难进入“当代”的艺术何以自处的情景中;而艺术的发生如果不深刻切入主体意识,就无力创想构建新艺术。故此,当我们面对东方,一片久远的土地,一方神秘有加、现实迷离的浩瀚场域,究竟意味何在?并非我们天然地降临此地,我们即知此地之意义,也并非我们肉身于此,即等于魂魄与此相合。从容不迫的逍遥游何在?里仁为美的境界何存?魂魄的错位比比皆是,文明的纠结众口难调,信仰的守护几无可言。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深陷其中的磨难,我们的精神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今天的文化错位远严重于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于中国尤甚。这也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寄予艺术以期盼的一种想象,也是当今的艺术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精神张力和可能性创造。识读今天的艺术,即是解读与领会今天的世界;创造今天的艺术,是俯仰沉思、纵横历史的过程。是以,“里仁为美”成为一种久远之外的观照,是跨越时空的一种审视。在车辚辚的尘土飞扬中,我们似乎远远望见一对人马疾行而来。长者髯须飘飘,一干青壮年相随左右,闻听灌顶清澈之音,辨析来者往者之语。他们富有使命感,悲怀天下事,他们依然保持乱世纷纭的君子坦荡荡,他们以德智统领心身自性,他们的模范昭示千秋、万代仰止。“里仁为美”,以仁德为最高典范,以内在品性为人世的立足基点。当剥离开后世叠加给他们的尘垢后,我们看到他们乃是这片土地的精神化身,他们与大道无为相容,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精神信仰,他们乃文明的筋骨,可做今天的启示。于艺术,唤醒我们的人性意识,激励我们的人道作为;于价值,让我们恒守不变不移的人性律令,让我们不坠于物欲的横流。里仁为美,总是有一个终极律令让我们遵从。今天的世界不能不敬不信,它总有一道鸿门让我们不得逾越的,这即是人性道德的底线,这也是里仁为美所诉求恪守的。
此次的“里仁为美——艺术探源十一人展”邀请了十一位艺术家参加,其立意即是探寻里仁为美的当代显现,在纷纭的视觉景观之中,辨析其所内蕴的人文价值。碎片化固可描摹当下的世界图景,但一定还有一条恒定的文化基因密码在贯穿其中。艺术的发生学、艺术的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的全球化都是今天的艺术系统所面对的,每一个艺术的创造者都不得不同时具有两种维度的文化接受: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全球化。这两种维度交错变位,使得今天的艺术得以可能。如尚扬的作品是对传统的解构与重组,在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中创造了新的形式语言和象征系统,揭示了一种面对传统的开放态度;徐冰的作品《地书》是当代象形符号系统的一次集合,实际上是象形文字变成了普适性的全球交流工具;姬子的作品是探讨中国绘画的视觉语言何以哲学化,以骋驰的笔墨呈现中国哲学的境界;谭平的作品是时间与身体的对抗的产物,简化的线条与画面空间的多维交织极具东方美学的品格;苏新平的作品是对神秘、孤寂的追溯,是对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一种视觉呈现,用视觉来辩难终极问题;邱志杰的参展作品重新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了组合,看似凌乱,实际上反映了深邃的文化主体性——这些文字都是建构中国人意识的密码;孟禄丁的作品是消除绘画的人为性,从而强化一种自然的价值,以不介入的方式来展示绘画的可能性;张羽的现场作品是他对中国文化要素的重新打磨,彷佛一场文化仪式的礼赞,使观众聆听到远古的足音;李广明的作品是将墨凝固在冻冰里,然后慢慢融化冰块,墨汁流淌在宣纸上,形成天然趣成的作品,契合了中国哲学之道;马志明的作品以意境取胜,如诗歌般抒情,它们既是社会理想,也是文化追求,甚至说这样的意境一直是中国艺术的理想追求;严智龙的作品采用诸多生活形象,将之意象化、平面化,置于扁平的空间中,显示了当代中国绘画寻求新资源的探索。
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体现着一种自觉的努力,都试图在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来寻找能够印证文化之变的痕迹,以艺术的方式来证明这个语境下的自我价值。这样的艺术实践具有历史驱动的态势,生逢这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多有沉重的责任感,对艺术的要求和探索超过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这是近代历史予以中国人的一种时间紧迫感。正因为如此,就需要艺术来柔和时代的焦虑,用艺术来消除当代时间的压迫。里仁为美,便会在我们今天的阐释下获得内蕴的人格价值,成为今天的我们涵养品性的价值原则,反馈于艺术则更加使得艺术厚实、富有内涵。
往昔已逝,来者可追。今天的人们,必为今天立言立声。艺术,即是我们的言说和声音。
2015年10月17日北京中央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