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3年
- 展厅面积:400平米
- 地 区:河南-新乡
墨契文化
牛惠民
字鉴,逸虚斋主,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结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现为北京宋唐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创作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厦门书画院专职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是当下每一位致力于中国画创作,追求有所突破,有所超越者所要时时面对的重大课题。这种转型具体落实在中国画的不同画科中,其转型的难度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人物画相对较易,花鸟次之,而山水画则最难。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为精神源头,其逃避现实的出世倾向和简淡柔逸的美学趣味,在今天现实的社会背景之下,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定位,与时代精神已不相适应;而作为中国古代画家视之最重,倾力最多的首选母题,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程度却又最高,也最为严格和僵硬。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大因素的共同结果,使得今天的画家们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因袭的重负,防碍了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和尬尴的局面,再现山水画昔日的辉煌,人们多方求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这其中现为厦门书画院专职画家的牛惠民,便是颇有代表性的一位。
牛惠民的山水画在语言形态上,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有着无庸置疑的血缘关系,如注重笔墨和气韵,不以对实景的描绘为致力的重点,而是将意境的营造视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等等,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演绎得极其充分。
然而若深入观察,牛惠民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却又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牛惠民的作品没有传统山水画的那种以皴法为核心的固定程式,而是彰显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个性和别具一格的现代风采。这种艺术个性和现代风采若用一句较为概括的话来形容,那便是牛惠民的作品一方面在绘画风格上自由逸宕,如诗如梦;而另一方面在艺术个性上却又兼融南北,亦润亦苍,二者皆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我们首先来看其绘画风格上的自由逸宕,如诗如梦。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内容蕴含方面的诗意化追求。这种追求有着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表现方式。其外在的表现方式为在画上题诗,用诗中的文字对画面的含意进行说明或阐释;其内在的表现方式为在画面的意境上体现诗的氛围和情趣,给人以感染、陶冶和想象。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之所以从原来主要致力于再现物象的“写景”,转而改向位移于主要致力于抒发情志的“造境”,其重要原因之一也筑基于此。牛惠民的山水画在画面的意境和作品的格调上,是秉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有着强烈的诗意化追求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不过,牛惠民作品中的诗意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牛惠民的作品除了标题和款名之外,一般没有古代画家们那样的说明性长跋,也不借用诗文托物言志的手法,赋予作品中的物象以某种特殊的人格寓意,而是凭借着个性化的视觉形象和笔墨语言,来传达诗的情感和想象,营造诗的氛围和意境,与欣赏者进行交流对话,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牛惠民的这种做法,无疑要较之那种外在的表现方式更高明的,也更巧妙。例如牛惠民的作品在景物设置方面极其自由,随意,不受传统山水画程式法则的束缚,而是坚持从“生活”出发,但又不拘泥于“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改塑,因此,在牛惠民的笔下,不论是山体裸露,房屋错落的《秋凉》,还是植被茂密,富有闽南风味的《清谷幽泉》,抑或是背靠大山,粉壁黛瓦掩映其间拥有闽北感觉的《坦洋印象》,亭台楼榭,曲径通幽的《金山溪水》,皆虚实搭配,动静互补,有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和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