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东莞敏求集雅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4
  • 印象:
    专注转一 高雅 古典 精品
    确定
  • 经营时间:
    22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北京-东城
您所在的位置:东莞敏求集雅>展览>展览详情

“感悟水墨”黄泽森国画人物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感悟水墨”黄泽森国画人物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9年2月15日至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岭南画院、广州御方设计策划有限公司承办,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东莞市莞城区办事处、东莞市南城区办事处、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东莞市常平镇人民政府共同协办的“感悟水墨--黄泽森国画人物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

    黄泽森先生籍贯广东顺德、出生于东莞。多年来生活、工作于广东东莞,成为了东莞美术界的重要一员。他曾求学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专攻人物画,师从与岭南画派一脉相承的杨之光、陈振国等国画家。作品参加过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荔香时节》获1984年广东省美展一等奖,《乡情系列·秋水篇》获"广东省第三届中国书画展"金奖……。1993年随珠海市艺术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并举办个人画展,1995年随广东省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美国,1996年随广东省美术家代表团赴欧洲考察,2001年随广东省美术家代表团赴印度写生,2003年随广东省“走近天山”着名艺术家代表团赴新疆采风,现为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史馆会员、岭南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美术家作品集-黄泽森》、《黄泽森画集》、《黄泽森画选》、《黄泽森水墨人体写生集》等。

    此次展览以“感悟水墨”为主题,共展出黄泽森作品40多件。基于黄泽森近年在中国画人物画方面的辛勤探索和在人物画方面的革新突破,主办方对他和他的作品日渐关注,并于2008年开始策划了这次展览。展览重点是回顾和关注黄泽森在人物画创作上所作出的成就。由于黄泽森曾受过学院的严格造型能力训练,所以在人物形体塑造能力上非常强。从他展出的这批作品,大家可以发现,他以严格的素描训练奠定造型的基础,并与传统笔墨结合,以实现把握现实形象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形成了他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重要特征。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嬗变,也看到了当代水墨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的另一种现代性表达。 

    他擅长舞蹈人物,以笔墨“舞”出激情。汉唐至今,舞蹈人物画一直都是很多画家青睐的艺术题材。20世纪以来现代写意水墨人物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叶浅予、杨之光等着名的水墨人物画家,使舞蹈人物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形式。作为杨之光的得意门生,黄泽森尤擅长舞蹈人物水墨,作品充满激情和豪爽之气,在承继和发展岭南画派的同时,又有一番清新的个人面貌。他用流畅的笔线和墨色的灵气,对舞蹈做出了富有艺术个性的诠释。例如作品《难忘新疆》舞蹈系列、《傣家舞蹈人物》等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对象和自己的感受加以变化,塑造的人物轻盈、娟秀、婉约、典雅,流畅明快而富有顿挫的节奏,色彩和着墨色水分交织成的旋律,表现出极富情趣的画境。

    写生,使他灵感绽放。黄泽森先生认为,写生本身也是创造性的劳动。近几年以来,他多次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走去做人物写生,从中获得不少的创作灵感。在现实形象无限的丰富中再现笔墨无限的可能性。他在勤勉的写生中吸收新旧传统的画法,丰富笔墨的语言,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他走进天山采风,捕捉鲜活的生命带来的艺术冲动;他独自去哈萨克,画出了“回望新疆”系列;他到青藏高原体验大地、山川与民俗的生活感受到生命的乐观和强大,画了灵感高原系列。他去了印度,在那里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他到西双版纳,傣家少女的灵气、纯美,赋予他新的灵感;最近他到非洲采风,画下了“和平少女”……在激动的创作状态中,他似乎模煳了写生和创作的界限,一幅幅一气呵成的写生画面,意趣俱全。

    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活动家。黄泽森先生是岭南画院的院内画家兼院长,不仅在艺术创作上不辞辛劳,还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他参与东莞美术的组织工作,参与筹建和运营东莞的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在他的工作和管理下,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于200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努力向一个以美术创作为主,兼容美术展览、培训、研究和交流的现代新型画院的目标迈进,策划和举办了首届岭南美术节、全国画院院长高峰论坛,成立了油画研究所、国画研究所、理论研究所,举办了岭南画派经典作品展,都市意象·中韩水墨交流展、第五届广东省中国画艺术大展、画迹·广东青年画院作品展、转型·建构--广东首届雕塑大展、当代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等一系列省级、国家级的大型艺术展览,带来了全国性的影响和艺术效应。在这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精力,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才能和个性魅力。

    这次黄泽森先生的作品能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是他的艺术探索成果得到同行认可或关注的见证,也是南、北艺术的一次重要交流,同时也是他艺术生涯上的又一次突破。

 

前言

    来自岭南的黄泽森一直难以忘却家乡的记忆,所以,多年来他将这些生活的记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形成了能够代表他个人风格的重要题材之一。这些有着浓郁岭南生活特点的作品,不管是丰收的忙碌,还是潮汐的企盼,都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像黄泽森这个人一样,乐观而轻松。

    在人物画领域探索多年的黄泽森,近十余年因为行履和视野的扩展,在少数民族和国外风情方面又表现出情有独钟。其中歌舞的律动所带来的风情万种,以及国外见闻中的异样所表现出的新鲜感受,都为他的笔墨表达开拓了新的境界。

    作为一位身处“岭南画派”文化传统中的当代画家,黄泽森在传承方面努力,不是囿于传统的一些程式,而是以开拓的方式,解决中国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尽管这是一个自20世纪中期以来几代画家为之努力的课题。不过,黄泽森所要解决的造型与笔墨形式感的问题,在当下因为可以更为自由而无拘束的表现,因此,他可以借助于题材上的一些特点,把笔墨中的气韵作出他自我的阐释。这之中他所把握的线条,表现出了对于线的偏好,而当契合到形体上的时候,韵律以及书法的味道都显现出了日久而见的功力。显然,这种水墨的感悟不仅是对黄泽森,对于所有的国画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天分和学养,功力和机缘,都为这种感悟作出注解,同时,也将成为奉献给观者的一个独特的审美内容。

                                                                                                                                  陈履生

 

感悟水墨——黄泽森国画人物作品研讨会

 

    2月15日至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感悟水墨——黄泽森国画人物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以“感悟水墨”为主题,共展出黄泽森近10年来创作的部分人物画近40幅。展览重点是回顾和关注黄泽森在人物画创作上所作出的成就。同时,中国美术馆在15日下午举办研讨会,研讨会由陈履生、梁江主持,学术顾问为邵大箴。以下文字根据开幕式和研讨会的录音整理摘选。

    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刘大为主席在黄泽森画展开幕式上给予黄泽森比较高的评价,因为他3次参加全国美展,在人物画创作和主题性创作上摸索了很多年。

    今天借助于这样的场所请大家共同探讨人物画创作有关问题,同时对黄泽森人物画创作给予具体评论。今天展示的只是黄泽森多年创作的一部分,这些作品我们经过精挑细选,把他近10年来的创作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展示。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黄泽森的作品,近年来断断续续地通过展览、刊物了解了一些,今天全面地看了他的展览作品后,觉得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物画家,造型能力强,笔墨功力深厚,充分发挥了中国画语言的特点,表现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象。他的绘画题材很丰富,作品有内涵,有自己的想法和艺术思考,这是他作品吸引和打动人的地方。特别是大幅画面的处理,非常整体和有气魄。像描写新疆舞的大画《篝火之夜》,红、黄、蓝三色与墨色的结合,是高难度的处理,特别的成功,有震撼力。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黄泽森是我非常熟悉的人物画家,他的画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都获得好评。他的人物画在造型、情节、题材的处理上,不是完全画素描,或者只注重造型。他充分发挥水墨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水墨的韵味非常强烈,而且发挥得好,用线、用水轻松自然。这在人物画家里有特点、有个性。有些人物画家太拘束于造型结构或素描,他的人物画充分发挥水墨画的语言,而且将水墨发展到极致。在理解和学习传统上,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艺术主张。更可贵的是,黄泽森的创作题材广泛,他画非洲、藏族人民、家乡渔民,劳动人民形象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他非常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时代。

    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泽森的水墨画,小幅作品笔墨简练精到,大幅创作则人物众多而且将人物的组合表现得很生动。比如作品《潮汐》整体感强,像这样的作品给人印象深。看他的画,感觉到画家对生活很有激情,对于生活的激情使得作品题材相当丰富。画运动状态的人物是他的优长,尤其他的舞蹈人物非常生动。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我画工笔、小写意,常常由于对形的苛求而影响到笔墨的视野和书写性,黄泽森画得激情,猜想他画画时大汗淋漓,完全投入巅峰状态。他画出写意画的精气神,尤其是那几张人体写生。我画过很多的人体,由于对于形的苛求和理智表达,没有他画得那么感性、畅快和准确,那几张人体有非常好的空间感,他表达的那种亮感、空间感和笔墨的灵巧、意的表达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这都不是理性思索可以表达出来的。他的线条果断,以及结构的把握,特别有意思,恰恰是画当中最精辟的地方。

    他不太拘泥于每个物体的孤立形态,更着重于整体的气韵和画面的气氛,他的笔墨不停留在表达的物象的本身形态,气韵的表现是他的长处。他没有停留在画物上,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意境。再一点,从作品可以看出他是非常重情的人,对于儿时岭南海边家乡渔村生活非常眷恋,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乡情的表达上,而不是说现在看到什么画什么。他想回归到少儿的情感上,选择的目标特别好。岭南儿时的记忆是非常美好的,比如岭南的大裤腿的那种美感,适合笔墨表达,由于今天现代生活的影响,很多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对于失去的追忆也是非常值得去表达的。

     郭怡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主任):无论是表现大场景,还是小幅创作,黄泽森都很有实力。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新一代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深刻,且不止探索。他既有学院派的功底,又有艺术家的潇洒,从他的笔墨里,我感觉他的创作状态非常放松,这是中国画很重要的特点,所以他的笔墨很自由,又有扎实的造型能力。特别是他画新疆的一批作品给我印象深刻。前几年他到新疆去,发现了新疆的美,对新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一个画家深入到生活里去,爆发出激情,画了那么多好画,可见他是非常有功底、有前途的画家。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黄泽森坚持写生,人物画不一定都要写生,但要坚持写生,从写生出发,来加以提炼升华,成为自己的创造,从生活中来,这是很重要的。黄泽森的画都是有直接的生活感受,而且非常有激情。他注重艺术语言的表达,尤其是他用线表现一种激动的心情,明显有自己的个性,他的画给人很生动、很新鲜的感觉。他的画有中国画的趣味,我很欣赏,希望有更出色的表现。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泽森经历了国画演变的几个时期,一开始注重传统人物画的精神,笔墨服从于造型。“文革”期间中国画出现了“高、大、全”、“红、光、亮”,“文革”后国画创作进入多元化新时期。黄泽森属于探索写实造型与传统笔墨结合的那一元。他的笔墨服从于书法。因为书法和笔顺有关系,大体是单线制,让它连贯起来,虽然是写实,但是概括地说是单线的美,不是复线的美。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充分发挥了笔墨的相对独立美的一些画家,多数还是单线,或者是线和面结合。我看黄泽森的画,特别是大画,在笔墨和造型的结合上,有了笔墨的“交响”,交有连,碎有整,纷繁里面有充实,整体上造成了交响乐的效果。他既继承岭南画派的传统,又作出了自己的阐发,因此他的画不完全像南国画轻快、明丽,而是有一种厚重感,线条刚劲有力。他的大幅人物画,吸收了山水画的东西,在模煳清晰之间造型,发挥笔墨,把线条当皴法用,又很形象,这一点很有意思。当然从表现的题材、内容,不管画西藏还是岭南、非洲,都有不同的题材和侧重,总体上是表现平凡的生活的美,来展现他笔墨的独特效果。

    夏硕琦(着名评论家):现代水墨人物写意画有几种倾向,一个是强调笔墨表现,结果损害了人物的形、神表达。另一种情况,非常注意于人物刻画,但是,笔墨又完全处于一种依附的地位,起到仅仅是描形的作用。所以说,在中国写意画传承和发展人物造型和笔墨表达的结合是一个时代课题。黄泽森艺术创作所取得的成绩,我觉得应该在这个关节点上来予以肯定。可以说,他既表达了形、神,又将主观的审美情感融入了作品,把笔墨、形态融为一体,这一点做得相当成功。特别是他画舞蹈人物,对于舞蹈人物的身段、眼神、手势,通过神韵的表达凸现出来。

    现实提出中国画家文化自觉的大问题。要重视传统,但也要重视创造,不创造传统就要死亡,要特别强调黄泽森走既重视传统又创造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我觉得黄泽森的画非常生动,有生活感,又能达到自由抒发的状态。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我七八年前见过黄泽森的作品,他的作品气韵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从这批作品可以看出,他一直持续关注人生,对笔墨精髓的理解愈来愈深刻。艺术家应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要抓住人生的神经末梢,将当代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表达出来。

    赵力忠(着名评论家):黄泽森的画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我说的传统包括古代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最近30年人物画新传统。从画面来看,他的画朝气而不张扬。在艺术表现上,灵动而不浮华,他的作品很有一种跳跃感,但不浮也不华,生气灵动。艺术功力上扎实而不呆板。

    孙克(着名评论家):黄泽森受杨之光等的影响,注重写生和笔墨,但是,不同于杨之光的地方是,他的笔墨放得开,相当得雄健,造型也很准确。写意人物近年来笔墨上有很多开拓,浙江人物画家在笔墨的造型、写意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索开拓。黄泽森这方面的很多开拓经验,值得大家来切磋,值得推广,这也是中国画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黄泽森的创作中有很多舞蹈人物,广东的杨之光和陈洞庭画舞蹈在全国非常有影响。他是杨之光的学生,在兴趣和人物造型方面受到两位前辈的影响比较大。黄泽森的笔墨技法没有局限在他们的环境里面,在岭南文化环境里面吸取了尽量多的营养,他的技法在岭南画坛都是比较少见的,并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成效明显。岭南画人物比较明快、单纯,线条比较连贯,但是在黄泽森的创作中,这点不是太明显,他比较强调厚重、繁密,线条断断续续和明暗与线的结合。黄泽森在人物画上的努力,代表了一批新起画家的岭南派风格,他们努力形成自己的新东西。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黄泽森很好的继承了岭南画派的精神。他表达动态非常大胆,画得很生动、活泼,能够这样把握非常不容易,尤其中国画更不容易,中国画要掌握笔墨运用,一笔下去不能修改。他的书法不错,用笔、用墨书写性强,我觉得在他这样一个年纪,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丰硕的。

    陈家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曾与黄泽森同往非洲,他很诙谐很有个性,画如其人,我的画走浙派的路子,黄泽森属于岭南画派。浙派注重装饰性,注重线条本身的节奏,讲究长线条。岭南派的画风和浙派有很大的区别,原始味道比较强,另外线条很粗犷,很奔放,很有生命力,抒写性比较强、生活化,多彩丰富。黄泽森和生活很贴近,他的画很有生命。这一点跟我们过去浙派的画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艺术之间拉开距离越远越好,因为艺术的本身就是各走各的道路。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在20世纪吸收学习西方绘画的同时,对于中国画影响最大的是对人物画的改良,将西方写实的造型因素和中国的传统笔墨融合在一起,但这同时又出现一个问题,笔墨加造型这样的语言模式,很难看出中国画家在人物画上的个性创造和区别,或者,由于笔墨加造型这种双重难度很难让画家很快凸现出自己的语言个性。黄泽森所使用的语言毫无疑问是造型加笔墨的方式,但他的水墨人物画在笔墨加造型的个性化方式上有自己的探索和想法。他的作品,试图把南方和北方的人物画探索融合到一起,他画得很浑厚、苍茫,同时很润泽也很洒脱,在他的笔墨里有骨头和肉,能够比较巧妙的婉转融合在一起,这一点我觉得在笔墨加造型这样一个统一的规定之下,能够形成他自己的笔墨语言是比较难的。

    张江舟(国家画院院长助理):黄泽森有很扎实的造型基础,有非常精湛的笔墨工夫。他不是固守一种方式去表现任何题材,语言可能和表现的主题未必合拍,他在处理每一类题材的时候,都做了一些调整,尽可能达到的绘画语言和主题的一种婉转的结合,这是绘画的高境界。通过语言自身传达感觉,除了造型、场景和故事情节,能够传达出他自己传达的东西,我感觉语言自身能够传达出需要传达的题材感觉,这是语言上的自觉,也是绘画上非常高的境界,目前在水墨人物画界,人物画家中能够达到这种语言自觉的人数不多。在黄泽森的画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这一点,他画的像渔民的题材,他的纯水墨的方式,扎实的审美形态,那种语言方式完全是不一样。

    李永林(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这个画展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明,笔墨当随时代。近代以来,这是提的比较多的口号,按照这样的标准,黄泽森真是身体力行。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大概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参与美术活动,社会性非常强,这一点在他个人的经历艺术创作的道路中间,应该是一个比较有突出特色的经历,在很多的作品中间也反映出来。 要强调一点,他的人物画的面部处理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表面上看起来笔墨非常粗犷,但是,在面部五官的关系处理上,大部分还是染和皴结合,在沧桑的画面里,有一些非常细致的表现力,在这方面他有自己独到的语言创造性。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我在研究广东美术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文革”美术的时候,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造,就是光的引进。我们发现对阳光的重视,在黄泽森的画里得到了新的发展。也就是说,从那种比较整体或者是有色彩的,在中国人物画中重视阳光的效果,到他这里转换为笔墨,形成了一种斑驳,但同样是充满阳光的色彩效果。我觉得黄泽森的这种推进是对于岭南人物画的推进,在我看来,这一点又和广东的地形地貌,充满阳光的海洋气候有关系。大家看他的画面都是斑驳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国画的印象派,或者说是水墨画的印象派。我觉得这一点在黄泽森画里,大家认为是不太整体的地方,是他一个独创。这个特点通过他光的表现,更多是反光,通过反光的方式表现一种斑驳的特色,显得不是特别整齐,感觉到离与合的特点,在这个方面黄泽森在杨之光或者是“文革”美术之后转向语言探索方面的深化。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黄泽森的画用笔流动,感情丰富,画面人物众多,繁而不乱。他的乡情系列的笔触在中国人物画里面是比较独特的。谈到造型和笔墨结合,中国画人物讲造型:勾、皴、点、染,中国人物画和西方相比,不是那回事。当代人物画创作比较活跃,大背景包括西方世界对于人物画的影响,如果和西方相比,我们对于人的研究,对于人性的丰富性的研究可能还比较局限,这对于当代人物画家来说,是具有挑战意义的。

    林若熹(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发展到现在,大家讨论得比较多。我看到另外一种发展路线,不仅仅是在笔墨的层面上,我从材料的角度上发现了中国画的方向。我们知道工笔画材料主要是矿物材料,写意画主要是植物材料,这两个材料从来都很难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近几年有很直接的运用,把不同质感的材料撞在一起,我觉得现代中国画就是和某种材料不谋而合。在黄泽森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笔墨和造型,大家觉得这都是广东几个人物画家不可跨越之处。我们知道这是植物材料和矿物材料结合的方式,我觉得这种路数的发展更具有创造意义,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

    王志纯(北京画院院长助理):西方的造型和东方的笔墨语言结合起来难度非常大,我看到黄泽森的解决办法是短语和散风,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语言尝试,也是他的收获。这种笔墨结构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都很强,非常能打动人。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黄泽森的作品语言上都是很好的, 50年代带来了的新传统,所谓的写实造型加上笔墨的方式到底能走多远?50年代以后主题性绘画,形成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的、非常鲜明的表达模式。在这个表达方式形成之后,随着诉求越来越弱,这种方式已疏离主题化创作,边塞风情之类的创作兴起,但过于抒情化,缺少精神内涵。在精神方式上,我们坚守的传统是不是需要一种表达?我们坚守这种造型简单的笔墨结合方式,是不是有可能在今天我们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心理感受和视觉经验?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中国画一直沿着这样的方式,在发掘和表达上,不是画几个简单的人物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笔墨方式一定要结合这样的造型进行阐释和表达,我们当代中国人物画将提供怎样的案例,或者给我们后人提供怎样反思价值的表达。

    黄泽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岭南画院院长):今天我非常高兴,我来京城办展览两个目的,第一,把我这么多年走过的艺术道路作一个回顾,向师长朋友作一个汇报,以便坚定我的信念;第二,开一个专家研讨会,我的艺术教育在岭南,我的艺术不可能不受岭南画风的影响,这是挥之不去的。我的作品作为岭南画家的个案之一,来和大家做交流,结交朋友,对南北的艺术交流出一点绵力。现在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在这里衷心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