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0年
- 展厅面积:70平米
- 地 区:上海-徐汇
素描何以当代:于艾君近年的纸上绘画
2006年,因为策划《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认识了于艾君。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些具有破坏性的粗砺的大幅纸上炭笔画,惊奇于这些两米开外尺幅的画作是在大约7、8平米的空间里完成的。他将此时的创作命名为“新纸介绘画”,“从《影画》到《黑画》,是我2006年以来一直在推进的一个线索。我一般选用1.6米宽幅的纸基进行绘画……我有意不在这些绘画中表达存在物的现实物质感,这使得所描绘的形象之间产生并重新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关系。” 可以说,这些作品与当时印象中中规中矩的东北油画或绘画有很大不同。也许他在辨析,艺术是否是在在对差异化的思考中展开。于艾君也一直从事诗歌写作,他以诗歌创作的体验也提出,用“从素描中来,到绘画中去”的方式对创作中的主流经验—共同的历史、经验或记忆——提出质疑: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和语言机制,以及在什么契机条件中,这样的“素描”式视觉叙述成为了一种艺术逻辑关系中独特性的一环?素描何以当代?
如果说“艺术”是某些艺术史叙事的产物或结论,那么,素描则几乎处于这个系统之外,或者说,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系统。因为无论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训练方式或表达途径也好,一个画种也好,素描都是居功至伟,但极少有人将素描本身引入或思考中作为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语言。于艾君钟情于素描研究,将其中富有活力的部分转换为具有个人性的绘画,求索的轨迹与他的职业相关,更是他不从众的、执拗的性格的一个结果。在近期个展《大色素》的画册中,他与青年评论家盛崴对谈到:“我不大倾向于预谋一个作品,甚至预谋一种什么什么样的(艺术)人生,艺术可能随机而生,随遇而安,它不一定大成于智力比拼之中。……我一直愿意使用一些身边触手可及的简单媒介,借用普通的形象外壳表达朴素的概念和认知。我画素描很多年,自然而然地就从里面生发出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慢慢长成我自己模样,而不是离开这种‘基础’,去外在寻找一种可以或容易被规范、解读、定论或更大程度上从表象或符号上被认知的‘视觉外物’。” 也许他认为用这种普通的、正常的、去形式和阐释化的创作,是一个具有迫切性的问题和工作。素描所天然具有的开放品性与非正式感很符合他的质疑气质--不讨巧、不媚目,显得有点紧张,但无关商业或市场反应。
素描何以当代?于艾君有一个概念或主张:“自由素描”,认为很多这类作品都有着特殊的表现力。显然,我们需要一种更开放的、结构性的视野去看待今天的艺术构想和实践;素描的形式和语言于当代(绘画)艺术,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自信与选择。同时,此种源自传统技艺修为而不是社会学支撑的创作实践,也给处于走向哲学思辨和泛化的现象艺术批评一个反方向的,甚至需要研习形而下的时机。
没有任何一种具有个人性的“艺术文体”不是冒险的,于艾君喜欢这种冒险。这需要一些勇气,在某种层面上说,它不求助于当下某些批评和资本的意见和认知;在那些对新的创作鲜有发现的评价体系中,此类实践很可能是“被”缺席,被忽视的。这也是于艾君思考的“素描何以当代”的动因和基于艺术工作的特殊性的追问。也希望于艾君能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填土暗地,卓有建树。
郭晓彦
2014.10
上一篇:第三绘画——于艾君个展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