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有尔艺术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1年
  • 展厅面积:
    400平米
  • 地  区:
    上海-杨浦
您所在的位置:有尔艺术空间>展览>展览详情

双声道—上海群展

展览介绍

聆听艺术的双声道

屈波

        双声道,立体声。

     “双声道”是借自电声学的术语。人的左右耳可以根据对声音相位差判断声源的具体位置,声音录制时模仿这一生物学原理,将声音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声道,但应用这一技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人去感受分散的声音来源,而是使人获得一种临场感,聆听到一种勿需辨识声音方位的立体声。用“双声道”作为展题,是从当下视觉艺术发展趋势受到的启发。视觉艺术越来越多媒体化,声音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构件。但此处的双声道是双重比喻意义上的,一为来自中韩两国文化的不同声音,一为每位艺术家个体在普遍意识与个体经验之间的联通与转换。

       白云以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折枝样式画花卉,但框之以特定时间的光影,逡巡在中西绘画的意念之间。家学的水墨画濡染与当代人的时间意识重叠,造就了特别的画面感。在抛开所谓中国油画的身份问题争论之外,白云作品更多显示的是敏感与情致。

       陈献辉曾经有颇为宏大的视野,他收集了种种成都的传统工业时代记忆——以摄影、绘画、装置等诸多方式。近期作品视线有所回收,在身边的近处发现创作的“趣味点”。“夏日”、“午梦”、“紫平夜雨时”等情境,关注人的日常。“离花云”、“映雪”等与工业场景拉开的距离更远,离生活也更近。这种回归,其实与此前的宏大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生活在具体环境中人的关切。

       韩情作品有炫目的光感。街灯映照下,世界被罩上一层暧昧的暖色。这暖色是肉欲而性感的,一如这个时代的调性。但这世界和时代也是孤独的,有飞奔的汽车,有华厦的辉煌,就是没有人的踪影。当然,在这个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世界中,人本来是无处不在的,只是他隐身或被隐身在一片不太真实的粉色中。

       秦晴恋物。舞台美术教育的背景,使他特别留意于作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体,而是可以作为道具的物。道具自然是为一场戏剧而存在的,因此,秦晴的物有一种叙事性,提示了物与物主之间有故事。但这种提示又是不明晰的,他故意设置了阅读的障碍,延长了阅读时间,让物显得不是物自身那么简单。

       汪莺莺的作品与秦晴似乎有一种巧合的对应关系。Space系列如同戏剧的舞台。但这些舞台开敞在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似乎有与艺术家密切相关的画廊空间,也有作为艺术家工作室的大车间,同时也有与所有人都有关联的高架桥,以及空床等等。在一个个未出现人的空间里,不断有人的戏剧上演。

       小满画蝶,一种极易与女性产生联想的生物,美丽,感性而脆弱。但蝶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道家观念有极深关系,蝶的变易,正是世界不断变易的喻象。女性的变易,指向惊艳与灿烂,这是女性追求自我圆满的原动力。以蝴蝶之名,小满道出了女性心语。

       乙妍以泡泡作为符号。既为符号,泡泡就不是自身而是它物的象征。泡泡易碎,在绚丽的一刻之后便是虚无。“金风玉露异相逢”中,“梅花”晶莹剔透得甚至有了一种反讽意味,轻薄得随时可能消失。或许,这是所有现世之物的宿命,而非仅仅是乙妍关照之物。

       三位来自韩国的雕塑家金东宪、李基明、郑学玄展现了韩国艺术的不同面向。金东宪以传递母爱、亲情、和谐等亚洲传统伦理价值观的题材为创作内容,他以大理石为主要媒介,但却不追求光滑与冰冷的触感,而是以粗糙的、保留手工痕迹的形式,强化内容主题的温暖感与可感可触性。

      李基明在创作中回溯了成长过程中的大众文化,尽管曾经流行的英雄偶像已将渐成追忆之物,愈来愈远离大众的视线,但艺术家将记忆和梦想活化为团块感明显的图像,有几分东亚传统雕塑的气度,也有几分后现代的拼贴与幽默之意。

       郑学玄的作品遵循抽象艺术的逻辑,有极为考究的形式推敲和深入的理性思考,但却预留了足够的“空白”给观者,需要观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充作品的意义空间,作品的标题“信”只是一个提示,邀请进入的观者与艺术家对话,在对话中肯定作品意义,甚至生成新的意义。

       如果说,参展的七位中国艺术家以多向的探索凸显了当代艺术丰富的可能性,那么,上述三位韩国艺术家同样以歧向的实践呈现了一种不同于流行于中国的韩剧的多元性,改变了人们对韩国文化的单一印象。两个国度,十位艺术家,用不同的思路,开启了体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同路径。聆听艺术的双声道,获得对世界的立体印象,正是举办本次展览的愿景所在。

(屈波:艺术史博士,策展人,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