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美术史的学说架构是20世纪上半叶从海外移植而来,其中“现实主义”一说影响颇大。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画家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创作出许多现实主义佳作,“现实主义”之说也被勤劳聪慧的中国艺术家赋予了中国特色的东方意味,现旅居新加坡年过七旬的张希华先生证实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家代表人物。张希华先生已经定旅海外近20年,虽然他过去在国内多年的佳作已经成为美术馆的收藏,但是他的富有南洋热情阳光的色彩与画面又渐渐为海外美术界所熟知。
张希华先生1939年出生于抗战烽火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彰武县,他这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学画、作画虽常常被动荡变革的年代影响,但亦磨练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不同于前人后辈的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和创作态度。张希华1955年从辽宁彰武初中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到1964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九年的学院教育不仅造就了他非常扎实的油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也使他的艺术创作深深烙上了革命现实主义的痕迹。正是他九年的勤劳和他的天分,其毕业创作《长白山下》、《山谷的回声》才能被一鸣惊人,被选送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作品展。他的毕业创作获得好评一是因为他的创作题材选择充分表现了他的作品显现的油画表现语言。张希华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鲁迅美院油画系,科班出生的他凭着坚实的绘画基础,分配到辽宁省美协创作组。然而当这个鲁美的高材生步入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当时为数不多的专门美术创作机构——省美协创作组,刚刚开始画家之梦时,扑面而来的是“史无前例”的运动浪潮。跟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他经历了农村四清、文化大革命、五七干校、下乡插队等长达十五年的锻炼和改造。直到1978年,四十多岁的张希华才回到了辽宁省美协,后到辽宁华源工作,真正开始了他专业画家的艺术生涯。
冰消雪化迎来了新的春天,多年的生活磨砺和思考是张希华新的艺术创作源泉,此后的十年正是他艺术创作旺盛的十年,也正是新时期中国美术转型的十年。他1979年创作的《插队落户第一夜》获辽宁省见过三十周年美展一等奖,之后又参加全国美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由此也奠定了他作画的基调。1979年至1989年十年期间,张希华还创作了现实主义风格的《风雨秋千》、《黄河之水天上来》、《赵一曼》、《白山魂》、《努尔哈赤和太妃》等大型油画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美展。同时也有《延边组画》、《情深是海》、《人类的摇篮》、《牛》、《童趣》等反映东北社会风情的小型油画和水彩画。其中《白山魂》获1987年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佳作奖;《延边组画》之一的《迎亲》和水彩画《童趣》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艺术不仅走出东北而被美术界、收藏界所关注,也走出了国门被海外艺术机构关注。
张希华1990年8月应邀第一次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油画《风雨千秋》、《黄河》、《赵一曼》、《白山魂》等被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其余的水彩画、粉画等作品也被收藏。1991年他第二次应邀在新加坡历史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又应邀在新加坡与罗中立、谢楚亭、仇德树一起举办四人联展。自1990年在新加坡举办了首次个展后,就与此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希华全家于1994年旅居新加坡。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张希华以新加坡为基点,多次到印尼爪哇岛、巴厘岛、苏门答腊、加里曼丹、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创作了大量表现东南亚风土人情的作品。他的画面中,红黄蓝的色彩加上精心的点线面构成充满了南洋特有的阳光般的色彩,这种色彩,和他过去在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东北地区的“色彩”有异,“是南洋和新加坡给了我明朗、快乐、健康的用色特点。我的这种认识和发现,海河我的新加坡学生有关。印尼的巴厘岛我就去过四次、不只是那里特别吸引人的民俗、风情,还因为可以更多了解南洋色彩特点。”他的画面中有日常所见的热闹市集,喜庆节日、民俗活动等等内容。由于五、六十年代艺术家的现实主义的共同特点都是运用具象表现,架上张希华坚实的基本功,他的画面中都是具象人物,且刻画入微,人物的细微表情都表达的非常生动。除此之外,张希华的作品内容广泛,包括理事、人物、自然、新闻题材等。新闻题材这类作品,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突发事件,如东南亚大海啸、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甚至经历过的文革等。因有感而发,许多情况下采用比较自由的炭笔素描。
在旅新旗舰,张希华举办过十几次画展,展览作品由中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其中《拜神的队伍》油画于2007年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11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展出他近十年的新作。我们和一个执着的老艺术家共同回顾21世纪过去的第一个十年,迎接新的一个十年,将不仅有美好的回味,而更多的是美好的希望。
杨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