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2年
- 展厅面积:2000平米
- 地 区:北京-通州
山海美术馆【空间】倪华个人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5-04-26 - 2015-05-16
- 展览城市:北京-通州
- 展览地点:宋庄镇小堡艺术东区古玩城东300米山海美术馆
- 策 展 人:山海美术馆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空间】 山海美术馆展讯
倪华的生命中有两件重要的事:习武、绘画。这两件事的共同点在于修炼,而修炼是需要松弛和放空的。它们本身都是一种“玄之又玄”之事,但同时又是最需要脚踏实地地去身体力行的事。在修炼的过程之中,不论对于艺术还是武术,它们都需要借助最细腻的物质,从最深入而精微的对物质的观察之中得到对物相的理解——当然,这一切是为了达到“诸相非相”的最终。因此,物相的产生便必然包含着精神,场所、质料和记忆。这些物相通过放空的心,进入灵魂,再通过某种镜像进入绘画,完成一次禅境:万物有灵。
倪华的绘画是泛神论的。在流动的物相背后,他本身的存在不作为一个个体,而是作为一个场所。在冲突和吸纳的交织中,他关注的主题——禅、空间、旅行——都是通过镜像的方式达成的。
然而,在一个镜像的时代,艺术渐渐通过复制、挪放、毁坏而存在。而倪华则是从一个纯朴而虔诚的方式去接近艺术的,他的绘画中没有那种先声夺人的观念和惊天动地的技法,他的绘画更像是静静地流溢的。他带着一种修行者的低姿态,像他本人的武术和对玄学的参悟一样,他并不在于求得到什么,而是在于这个求索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浮躁时代中,这种无声无息的渗透和靠近的姿态就显得十分难得。
倪华的绘画的核心是“物质与记忆”。存在者本身正在逐渐消逝,像一滴水融入大海,留下了作为记忆的实体。他笔下的物相都是作为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见证者,有的正在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坚定地继续存在着。在记忆的召唤下,我们时刻感受到物相的温暖,也正是这种不经意的眷恋使观者不自觉地去忘怀。在他习武的经验中,这种能量场的不断扩张变化正是通过他作为一个武者的场所完成的。而在艺术的探索中,个体的地位也是这样从一个试探者到参与者,最后走出来,成就一种“无我之境”的态度。而在物相的变化消亡之中,永恒的禅和自我的求索变得更加真实。
倪华对意象的选取上是很敏感的。他选择得最多的是灯、鱼和画。在一个灯取代月的时代里,灯早就已经成为了阐述现代生活的主要意象。在梵高的绘画中,灯就和太阳占有同等的地位。在灯之前,是上帝才可以说“要有光”的——“光”本身被垄断了。而当光沦为了人类的奴隶之后,人类固然在物质上进了一大步,那么,在精神上,人类又有着何种危机呢?
在鱼的意象中,倪华感受到的不再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思想,而是一种猜想和虚构。很多神话和童话都认为人的祖先是鱼,何况老聃又说“上善若水”。诚然,倪华关注的并不是鱼,他关注仍然是修炼,而修炼的逻辑从人和水的关系开始,到水和时间的关系,再推至离开水的鱼,最终是离开时间的人。
但不管物相如何变化,不管是鱼还是等,还是窗,或者别的什么:这一切都是在画布上完成的,与对意象的敏感相比,倪华更追求“出乎其外”,他还要退出来,直接面对绘画这件事。这种对介质的探讨虽已不是新鲜的方式,远者可追至维米尔,近者则有马格利特。但是当它有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玄学考量的基础时,它就仍旧具有某种意义。正如很多电影拍摄的内容就是拍电影,当绘画作为绘画的内容时,就很容易令人意识到绘画的边界和思考的限制。——这既是倪华对于时间、空间和处于二者之间的物相的逻辑。这种逻辑伴随着倪华绘画的始终,成为了一种求“道”的系统的方法。
从绘画本身而言,倪华并不在意技法和形式,而是执着于作为媒介的绘画本身。从怀斯、伊肯斯、洛佩茨那里寻找到的绘画主题,和超现实、形而上的符号中,倪华提炼出了自己的语言,努力地描绘心灵的道路和哲学的思考。可以说,对于他的“道”的追求而言,手段反而成了极其次要的,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罢。
山海评论组 陈天任
【山海艺术访谈】空间 潜在的唤醒 孙光华&倪华
相关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xMjcxND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