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杭州恒庐美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22年
  • 展厅面积:
    1000平米
  • 地  区:
    浙江-杭州
您所在的位置:杭州恒庐美术馆>展览>展览详情

伴有和声的独唱——张华胜作品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9月28日,由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美协、浙江画院承办的“伴有和声的独唱——张华胜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
今天举办的“伴有和声的独唱——张华胜作品展”是选自《今日手稿》里的一小部分作品。张华胜与曾宓先生有数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感情甚笃。对这次张华胜的个展,曾宓先生也以“书法作品‘与之’和声”,这当是他们“金兰之谊”的琴瑟和鸣。


谈起这个展名的由来,张华胜笑言,2014年“断臂”,2016年“中风”,恰恰都是在“右臂、右半身”,没有征兆,没有理由,是命运的安排。感恩上苍仁慈的眷顾,留下我不甚利索尚能写写画画的手。艰难困苦是一种“激素”,四年内,除了住院、疗伤,几乎没有停止过用笔。柳暗花明,好歹积累了数百张画作,此时再也没有什么功利的要求,只为求得“还能够画”的本愿。

绘画本身是件愉悦的事,庆幸没有被“扎伤眼睛”,于是便没有了什么顾忌,想怎么画就怎么玩,还原了“书画文化”的本真。
办展是排解“孤独与寂寞”的兴奋剂,是以文会友的欢愉,此番“鹤鸣”且有“亦师亦友”的曾宓先生书法“唱和”,更增添了一番惺惺相惜的友情故事和爱好的默契相合。
仅此而已。
也许,当一个人的“生命”在遇到某个生存“节点”的时候,他会更加珍惜时间;当遭遇某种困苦时,他会加倍努力。张华胜在2014年不慎遭遇右臂“断裂性”骨折,2016年又再次患难“脑梗阻”中风,右半身“感觉神经受损”承受着麻木、刺痛的苦难。幸好他没有气馁,在这被病痛折磨的二、三年期间里,他竟然以不甚灵巧的“右手”坚持书画创作,日积月累大约创作出了作品近500多幅,近期出版的作品集有:《今日手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伴有和声的独唱  ——张华胜作品选》(中国美院出版社)等画册。

张华胜,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美术创作员,《东海》杂志社编委、美术编辑,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主席。

张华胜在大学本科时接受过系统、严苛的“西画”学习,具有较强的素描、色彩功底和“造型”能力。这使他在“转型”中国画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西互融”的美学理念和审美取向。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传统的“中国画笔墨”与“西画”的色彩、构成理念之间的“互融”关系,在绘画表现中,力求画面的“厚度”内涵和“意境”的传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在绘画技巧上,他坚持中国画的“以线为骨”观念,结合了“西画‘以’色彩、块面塑型”的造型方式,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寻找自己的“意象”表达语言。他不盲目追慕所谓“宋、元古气”的“千人一面”的套路,也不崇洋地玩弄“现代”感,只是在现代语境中留下对“当下时代”思辨的烙痕。             
故此,在于张华胜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学养,他把“中国画”定义为“宣纸绘本”,即以“宣纸”为载体,任由“墨彩”游弋其上。他执意追求对“线条”质量的把握及强调绘画的“书写性”,并以“墨色”为基础,融合色彩、光效,力求“画面”具有浑厚华滋的厚度感。他常以现代“构成”的图式,把书法、钤印“合力”布局,显现出作品的张力和现代感。

在张华胜的创作中,“人、山、花”题材皆有可能,他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有什么感动他他就画什么,任凭兴趣和感觉。在他那里,只有情感的倾诉和对“趣味”的捕捉,这或许就是“文人画”的心态。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气息”的修养内涵和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洞察和激情,正如曾宓先生评说:“出于天赋,成在意趣;外师造化,力得心源。”
对绘画“套路”的循规蹈矩和“题材”单一的翻炒,是绘画语言贫乏和技能低下源由。张华胜作品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