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恒庐美术馆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
【画意人生】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城市发展规模迅速的波及全国。在艺术领域,那种主题性的、表现风土人情的创作模式,逐步为探索都市生活的表现所取代。一方面是回归艺术本体,凸现艺术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聚集都市,表现都市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景观。在中国画界,现在水墨衍生而出,“把笔墨还给媒体”,使现代水墨具备了大众文化时代的通俗性和视觉性。而水墨人物,则在拆解了笔墨加素描的大一统模式的同时,也解构了写实主义的观念。都市人物的表现,不在局限于现实视觉经验的具象表达,而试图以虚幻的图式拼凑都市生活的现实场景,以此探索和触摸隐藏在高度物质文明背后的都市情感和心灵。与笔墨加素描的模式不同,都市化的水墨人物往往削弱了人物造型的完整性与坚实性,并从西式造型语言回归传统性笔墨,尽管素描造型意识对新生代而言是根深蒂固的。
对于张培础这样经历过主题性创作的人物画家来说,无疑也存在艺术的都市化转换问题。客观上,1980年代以后,张培础先后执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忙于教学和行政的他,更多地是把精力投入到水墨人物画的写生教学中,研究人体、研究水墨语言是他这种职业身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他把创作上的都市化转换和自己的教学研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对“新生代”对于都市人物心理的捕捉,张培础的都市人物更具有唯美性。他很少用虚幻的图式,也不肢解显示,而是有限度地和以往具象写实拉开距离。这种距离,又多半来自他对于笔墨语言的个性化创造。
他的水墨人物也不同于所谓“新文人画”的审美样式。如果说,1980年代末“新文人画”的兴起,是对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反拨,一次消解人物画的主题性和造型性,那么,张培础的水墨人物虽然也以笔墨意蕴构成作品的主要“意味”,但终究没有颠覆人物画造型性的表达。与此相反,因教学而进行的人体研究,不仅深化了他对于人体动态与节奏的把握,而且他的那些概括而生动的笔性墨韵的发挥和创造,无不建基于他对感受真实性的尊重上,或者说,是现场感受的丰富性,才赋予他的笔墨以无比的灵动、鲜活。因此,他的水墨人物画既没有“新文人画”故作酸腐的程式化,也没有“新生代'都市人物消解现实图景的颓废感。
——文(节选)/尚辉 美术杂志主编
【部分作品赏析】
细雨 136cm×68cm 2007年
兰兰 110cm×68cm 2009年
哈雷公主 180cm×97cm 2014年
海上画家张桂铭 180cm×97cm 2014年
汲水 136cm×68cm 2010年
黑裙子 136cm×68cm 2014年
思恋 120cm×68cm 2008年
雨中情 136cm×68cm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