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有润堂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5
  • 印象:
    一版 书法 学院派 当代 真品
    确定
  • 经营时间:
    13年
  • 展厅面积:
    80平米
  • 地  区:
    江苏-南京
您所在的位置:有润堂>展览>展览详情

“中国未来”十竹斋画院2014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展览介绍

“新”并不能代表未来——写给七零以后出生的艺术家

□刘梓封

新水墨,新在表现。或循规制以出新,或趋时流以创新,“新”当行之于表面;
新工笔,新在形式。或依内容以求新,或附语境以图新,“新”当付之于表象。

新,标示着与旧的诀别与疏远,别得彻底、新到没边儿便成了“革命”。新时代的中国倡导革命意识,五四运动肇启,惟革旧制以图新是为榜样。百年间,艺术界中以革命之思想意识大谈革新者不胜枚举,但其结果往往是——革了宣纸的命、革了毛笔的命的同时也革了自己的命。革自己的命无妨,但要了自己的命却万万不行,命都没了还拿什么去闹革命?出得哪门子新?所以以创新为目标的革命才是好革命,而以革命为目的革新肯定都革不成新。

看画品画的人也要强调内容的新、画面的新。画画的人便只得强求于自己的作品有创意有想法,故而中国画坛就在这一片创意声浪中踏上了一条惟艺唯新的路。不再强求于传统文化血脉中汲取营养,也不再追求于理法规制中演化出新的可能,因为如此的新是那么的得来不易。还是寻求于形式化与图式化的新来得比较直接,依此而创造出的画面也新得更加彻底。当这样一条“绿色通道”成为大家的共识,以一切新为目的而非态度去钻营于创意与想法,便成了寻获“新”的唯一途径。

风尚一旦成为潮流,那些拾获新方法与新手段的画家就成了时代的革新坐标。进而学术界亦蜂拥而至,纷纷立起手中大旗擂鼓助阵,以著书立说的方式将这一切“革命行为”打造成为一种所谓的革新理论。建造起这座“革新理论大厦”的人多是一些有着学院背景的批评家,他们更加拥趸西方现代艺术思想,他们所了解的西方美术史也往往超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他们努力从画面的背后找寻可作当代表述的思想性与观念性……但不懂传统绘画技术性表现是这些批评家们所共有的硬伤。所以当他们大谈新水墨、新工笔之时,言必出于西方文化体系所衍生出来的哲学、美学、史学等相关论点论据,完全一副西方腔调。而却忘乎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的艺术表达与精神主体,更不会强调作为艺术表现之根本的文化传承以及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追溯历史来看,每一朝、每一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新,都有属于每一个艺术坐标的为自己所用的创意与想法。但这种创意仅是创新的意识而已,至于想法则更多是先入手法继而图求于画面的想法,绝非今时所见之竞逐脑力的游戏。拒绝参与这场游戏,从市场的角度看并非明智之举。但坚持从绘画艺术性的根本做起,先由手法中探寻新方法,继而以手法为基础构成新想法,并依此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语言与风格面貌,这样的求新之路或才是中国绘画艺术所应选择之路。

近来,艺术圈中大谈未来。为什么纷纷谈及未来呢?因为我们总会自以为是的认定未来之路的指路标就握在手中,今天的选择既是未来的方向。但其实未来之路从来都只在脚下,而并非来自虚构的理想。“新”并不能代表未来,今天所走的路也不能代表未来之路由此而开端,过分的畅谈理想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绘画之未来的不负责任。中国未来,关键在于我们所要谈的究竟是谁的未来,而并不是去一味奢谈未来。显然,我们不能期待从西方的语言形式与逻辑思考中去找寻,更不能完全的破旧立新推倒重来。所以“未来”其实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作为主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