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汉风精舍
积分:15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34.1
  • 印象:
    val 精品真迹 1 OR 2 7407401=0 0 0 1 1 OR 2 4994991=0 0 0 1 1 waitfor delay '0:0:15'
    确定
  • 经营时间:
    7年
  • 展厅面积:
    300平米
  • 地  区:
    黑龙江-哈尔滨
您所在的位置:汉风精舍>画廊动态>正文

【名家访谈】李蒸蒸——为了活着

2019-01-04 12:31:43 来源: 汉风精舍公众号     作者: 汉风精舍

 

汉风精舍:今天很荣幸走进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李蒸蒸的工作室,畅聊他的艺术人生。您家学渊源,父母都是老一辈的艺术家,能谈谈您的成长环境对您艺术的影响吗?

李蒸蒸: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个案,都是偶然,只是容易被别人归类,没有规律,后来我就习惯于你们怎么说都无所谓。就像米开朗基罗在29岁就雕出《大卫》了,换个美术学院的教授也雕不出来,而列宾在毕业创作时就画出了《伏尔加河的纤夫》;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19岁就画出了,然后就再见了,人就没了。不要想你也能画到黄宾虹的“黑宾虹”时期,或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什么的。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奠定了自己的艺术格局,有的人八、九十岁还画不出来。看看窗外的雾霾天气......我们这代画家都未必能活到那个岁数!所以说,都是个案。最初我也没想考鲁美,所有的选择都基于“为了活着”。

 

 

《晨曦》2002年获辽宁省美协主办的“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 周年全国美展˙辽宁展区”金奖

 

汉风精舍:从您的经历看,似乎很平顺。

李蒸蒸:也挺坎坷啊,好多个第一届都让我赶上了。中考赶上第一届不让跨区,考大学时辽宁省是试点,第一届全自费,大学毕业赶上第一届不包分配。那也没办法,只能往前走。所以有时心情不好,好皱眉头。毕业时不包分配,而且又赶上鲁美换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非研究生不许留校,一脚就把我踢出去了,也不管你得了多少奖。正好那时辽宁美术出版社要人,也是很偶然,我是走投无路了,才去出版社当编辑的。我本来打算去学校,要求也不高,哪怕像艺校中大专都行。我当时的最基本需求就是,有时间画画就满足了。那时谁也不要我,我拿着个大旅行袋,里面装着我的画册、证书什么的,人家连看都不看。拿一百个奖也没人理你,那时心情很沮丧。没有办法了,走投无路了才去出版社报到。在出版社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也是比较煎熬。煎熬到什么程度,早晨睡醒了,就想我今年欠了一百万,因为我们科室每人每年要完成一百万的经济指标。但这事对于我来说,也是好事,我才知道活着是这么残酷。在出版社的头三个月,是从发行科打包开始干起,和工人一起去干活。三个月培训期后,是大篷车送书下乡。当时去了江西、浙江、广东,按着地图平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走。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将样书给人家看,求别人订书,就像推销员推销新品。

 

《熏风》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暨迎接澳门回归全国美展”银奖

 

      但我觉得那段经历非常好,在发行科打包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我发现吴作人的书和齐白石的书也退货,并不是大师的画都会卖的好,如果市场定位不好,照样有退货。这样,我又对市场有了一个深深地体会。在出版社的三年,只能抓住中午的时间,骑自行车半小时飞奔回家画半小时画,然后再回单位上班。这样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必须得动笔,如果不画画就好像今天干了什么坏事似的。坚持了三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想我得走了。在沈阳地面,鲁美最好,但鲁美必须是研究生才行。而我这人外语特别差,也特别讨厌学外语。除了鲁美,就是沈阳大学,他们就没有鲁美那么苛刻了。对我说,"只要你来就行"。因为他们知道我已得了不少奖了,那时金奖就得两个了。

 

《竹林七贤》1997年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界华人书画大展”金奖

 

汉风精舍:您那时频频获奖,而且频频获金奖,您是怎么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的?

李蒸蒸:也是经过几年的摸索吧,也受了一些老师的指点。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或创作过程中,真正懂你的人其实不多。如果懂你的话,给你一句话,如果你还够聪明的话,提高的就快。我在出版社做编辑时,认识了中央美院的毕建勋教授,他画了《以身许国图》,当时他给了我一些指点。小时候,我父亲也给我指点,比如构图什么的。念书时,曾画过一个抗战题材的《捷报》。当时我画画的时候,赵奇教授从走廊经过,看到我的画就告诉我:有个人的脸应转过来朝着观众,这样和观众有个交流。无论画花鸟还是人物,其中有一个形象跟观者交流,用画中形象将观者的心境带入到画中,这对我有很大启示。后来我也体会可以借鉴山水画的构图,深远、平远和高远。纵深感的话,近景、远景、中景,通过画中一个形象,动物或人物的一个眼神,将观者带到画里,带到画里很远的一个地方,消失在地平线也好,或散点透视也好,这样这幅画就有意思了。我觉得画画就像个导演一样,每个形象的眼神、动作都是你设计出来的。还有贾平西教授有次到鲁美讲学,他说过一句话对我也挺有帮助。那时有很多人画老虎,丝毛都画得很细。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丝毛不算细,关系细才是细”。别人的一句话,我可能就用上了。

 

《绿云》国画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银奖

 

汉风精舍:您的作品里画动物的比较多,也看到有人物画,您的创作题材和风格有不同的阶段吗?

李蒸蒸:现在回过头看,还是有阶段吧。刚开始时是画人物,这也是受美院老师的影响,当时鲁美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都是创作人物画的。我的人物画在全国得过多次奖,《雪城佛光·第十一世班禅出巡图》是“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大展”的优秀奖,《黄土秦腔》获人物画展的铜奖,还有个《生活·知音》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大展”铜奖。参加过“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碧绿的池塘》是我那个时期人物画语言比较成熟的代表作。我毕业前是大量的人物画参加比赛,毕业后才转为花鸟。现在重点是花鸟,但之后还会将人物与山水捡起来。

 

《生活˙知音》(局部)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

 

 风格的变化,我觉得不要刻意,自然渐变而不是故意变。一种风格画多了,画的时间长了,自己就感觉没意思了,自然就变了。突变最好,就跟顿悟和渐悟似的,都希望自己顿悟成大师。我觉得不现实,所有的都是积累。我觉得顿悟也是文学作品里的,在别人眼里看来可能是顿悟,但也许是思索了几十年的结果。

 

《暮山重叠势崔巍》43cm×68cm 2003年

 

汉风精舍:人们都想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寻求创新,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蒸蒸:我认为,让一个人不断地进步是反人类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创作的高峰,高峰过去就回落了。当然都希望有另一个高峰也不现实。就像施耐庵,他用毕生经历写了一个《水浒传》,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四大名著都是唯一性。一个人一生创造一种面貌其实很难得了,大多数人还没有面貌呢。所以我总结,一个人不断的进步是反人类的,人不能不断的进步,你可能在某个阶段达到高峰,艺术生命就终结了。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虽然后来还有其它好作品,但最具个性、最有特点就是那些。有些人画完一幅画,然后说我再用几十年再画出更好的,我从来不说这话,一切都具有偶然性。画画就像爬山,你不知道山那边的风景,所以你才有股劲,要看看那边的风景,才会不断的攀岩,才会去尝试,这样才有意义。

 

《石渠少女》  68cm×136cm  2015年

 

汉风精舍:很多人在中国画的传承,及与世界接轨、融合创新的方面感觉很矛盾,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蒸蒸:我觉得没矛盾,只是很难。任伯年是画国画的,其实他的雕塑做得也很好。清末到民国,西方一些绘画思潮和绘画语言进来,人们也要借鉴。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新的材料,回避不可逆的事物发展的前行轨迹,没有必要去否定它,厌恶它,都是顺其自然。挺多人在自己创作或教学中,认为东西方存在矛盾,在我看来没有矛盾。我可以这么理解,中国画等于从写意到写实的脉落,像岩洞画、墓室壁画应该是写意。而近现代引进西方的教学体系,有写实的东西了。西方等于从写实到写意,近现代包括那些印象派及后期,毕加索《亚威农少女》,高更的塔希提岛描写土著人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都是借鉴东方。把西方的光影去掉,将其平面化,就是东方的视觉了。

 

《三阳开泰》  136cmx68cm  2015年


      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这两个发展的脉络就相当于X轴和Y轴,它们的交叉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怎样把握这个“似与不似之间”的“度”,就靠你的头脑了。在我看来,每件经典的油画作品都可以用中国画的“六法论”解释清楚。各个画种的最高境界审美其实都是一样的!

 

《夜来霜月透芳菲》136cm×68cm   2015年

 

所以在我看来西方教学体系在中国,在我眼里没有矛盾。大多数人都认为有矛盾,说徐悲鸿将西方教学体系引进来,将中国画毁了,我认为一点都没毁。你聪明的话,你能跳出来。哲学上讲,“任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出现那种教学体系,那就是合理的。能出来的人,都是厉害的,都是高手。

 

《十二生肖兽首之狗》45×52cm   2017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