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康弘斋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精品 康弘斋
    确定
  • 经营时间:
    9年
  • 展厅面积:
    40平米
  • 地  区:
    江苏-南京
您所在的位置:康弘斋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味青論畫 | 他說,板橋畫竹,只學了一半

2016-08-24 10:19:51 来源: 康弘斋画廊     作者: YANG

編者按:  

李味青先生發表于1947年的《說國畫》系列文章,是20世紀書畫領域的重要發現,是其作品魅力的理論佐證,更是所有書畫愛好者的珍貴教材。現將味青先生38歲時發表於《中央日報》的說國畫系列文章刊出,以饗讀者。文中精彩頻出,如,他談到了寫竹,首先要領悟竹之勁節,參會文與可、蘇東坡各家筆法長短異同,知悉李衎和夏昶的藝術創造與成就,這樣所寫之竹方能超脫雅致、清空野逸。他指出,畫竹必先知文、蘇、李、夏,以此再看後世畫竹名家就能清晰其歷史地位與成就,如是觀之,石濤、鄭燮只是學一半撇一半而已。再如,他提出了國畫的四品說:中國畫約分四品。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自能品而妙品而神品,以至於逸品,全以筆墨氣韻評斷,與西畫有不同也。整理此文,筆者有一發現,卻原來當年《中央日報》並非全國一調,而是由各地區負責編發,故同為一報,南京與上海不同也。當時民國之新聞環境,可見一斑。此文略長,但值得一看。將之刊發,亦是在此作一鄭重學術記錄。
    說國畫(一)   (四月二十日 第八版)   中國畫之六法,曰:“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學者心存淡泊,懷遠思深,有邁往不屑之韻,有堅固不易之操,口所不能宣,人所為盡識,展紙落筆,寫意寄情,所謂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也,斯可為畫。故曰,因其人想見其畫,今人亶亶起仰止之思。汩沒天真者,不可以作畫;外慕紛華者,不可以作畫;馳逐營利者,不可以作畫;凡此數者,無非沉浸於俗而絕非雅也。以言俗者,如村女塗脂,有韻俗、氣俗、格俗、筆俗與圖俗之別,又有市氣、匠氣、火氣、野氣、草氣之分。以言雅者,如金石書卷,有高雅、典雅、雋雅、和雅、大雅之類。避俗就雅,始稱文人畫。其特徵曰寫、曰超逸、曰天趣、曰不求形似、曰卷軸氣、曰人品高。此中品別,有氣韻、神妙、高古、蒼潤、沉雄、沖和、淡遠、圓拙、超脫、奇辟、樸實、縱橫、淋漓、清曠、性靈、色澤、幽邃、明淨、健拔、簡潔、精謹、雋爽、空靈、韻秀。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第一論筆墨。書法佳、墨氣全,方有逸韻。有逸韻而後即之若溫,對之如見。用筆貴乎心使腕運,剛中帶柔,能收能放,使筆不可反為筆使。用墨貴乎濃不可癡鈍、淡不可模糊、濕不可溺濁、燥不可澀滯,用墨不可反為墨用,須入古人法度中,縱橫恣肆,方能脫落時徑,活潑新趣。須知中國畫無非將作者之精神性格,假筆墨滲入畫內,同時將所寫景物之神情,極其微妙特徵,假筆墨滲入畫內,以求發揮作者才華與景物神情之合併而謀氣韻生動之娛。譬如寫竹,始應領悟竹之勁節,參會宋人文與可、蘇東坡各家筆法之長短異同,一寫江南之竹,一寫川中之竹,一盡竹趣,一言磅礴,各俱面目,各俱獨到。其後元之李衎並其長而又創一格;迨明之夏昶更展天資,超越古人,遂云大成;石濤、鄭燮胥從此中過來,學一半撇一半而已。苟有人焉,未窺文、蘇、李、夏,率意寫竹,其去國粹神髓,不亦遠乎?始學之士,初作功夫,處處是法,久則熟、熟則精、精則變、變則一片化機,皆從無法中出,是為超脫極致。或有筆不應起處而起,有別致;或應有順而逆筆出之,尤奇突;或有筆應先而反後之,有餘意。端筆在意先,格於雅正,靜氣運神,毋使力出鋒鍔,有霸悍之氣,有俗惡之目。若即若離,不妨遲緩,萬勿輕躁。只要拿得住,作得準,於焉風流瀟灑,阿堵中自有其高人才子風度。總之,一貴“胸有成竹”,二貴“骨力行筆”,三貴“立品醫俗”,四貴“氣韻圓渾”,五貴“心意潑辣”,六貴“疏爽淋漓”。如此,自能變厚清空聚,野逸溢於紙表。

(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1947)年《中央日報》泱泱版)

說國畫(二)

  (四月二十八日 第八版)  

中國畫源於書法,所謂皴擦刷點渲染,莫非永字八法之側勒弩趯策掠啄磔而來。王紱作竹,曰:幹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故畫家多工書。若夫書畫之用筆,咸賦情感,曲直粗細、長短乾濕、乃至勁老松活厚拙兼濃淡華潤之妙,無非表顯種種情緒,出之自然。不可信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粗而霸、忌率而溷、忌明淨而膩、忌複雜而亂。不必有意著好筆,有意去累筆,從容不迫,由淡而濃,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著意不著意間,風韻瀟灑,是稱逸趣。第一宜勁。筆墨若刻入縑素,其力能扛鼎,正如強弓巨弩,待機蹶發,此在工夫深淺久恒,做一年有一年,寫十年有十年,全貴積功累力而至,絕非旦夕可及。第二宜老。明李開先云:“如蒼藤古柏,峻石屈鐵,玉圻缶罅。”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非云禿筆枯筆,或落筆粗而出筋露骨,劍拔弩張,其老嫩之別,不可以貌取也。第三宜活。王羲之愛鵝,悟其項頸圓轉自在,活能轉,不活不轉謂之板,此在運腕有力。明釋道濟云:“腕若虛靈,則畫能折變,變如截揭,形不癡蒙。腕受實,則沉著透徹;腕受虛,則飛舞悠揚。腕受正,則中直藏鋒;腕受仄,則欹斜盡致。腕受疾,則操縱得勢;腕受遲,則拱揖有情。腕受化,則渾合自然;腕受變,則陸離譎怪。腕受奇,則神工鬼斧;腕受神,則川嶽薦靈。”第四宜松。清唐岱云:“存心要恭,落筆要松。”蓋既無拘束,隨意揮灑,自有其生動氣勢。第五宜圓。中鋒顯圓,側鋒未始不圓。端貴側中為正,使其寫而不描,故有大篆入手法也。第六宜厚。此與布局用墨相關,重而不浮,頓挫曲折,變化生趣。古云:乾筆易厚,或筆上加筆,重疊渲染,使其不單薄而處處生味,則深厚而堪咀嚼矣。

(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1947)年《中央日報》泱泱版)
 
    李味青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的《說國畫(二)》文章


說國畫用筆之病  

(五月十一日 第十版)  

中國文人畫,始於唐之王維,迨元方盛,至明最盛。不過指人品清高,於讀書之餘,提筆塗抹,原不求悅於人、或追逐名利,端在舒懷自娛而已。元倪雲林云:“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為麻蘆,僕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類此推之,其重布局筆墨,彰彰明矣。以言用筆,第一忌光,一光即滑,光滑不取,不光能毛,逸趣深長,個中端貴變化剛柔曲直鬆緊。需知中國字,大篆小篆,全用中鋒,迨有隸以後,方用偏鋒,系書法之革新,而至於正行草,隨時代而演進美趣,此中偏內寓正,學者宜躬窺書法,評量得失,應用於作圖之上,始可毛而不光,非言單薄也。第二忌俗,清沈宗騫云:“狃於俗師指授,不識古人用筆之道,或燥筆如弸,或呆筆如刷,本自平庸無奇,而欲出奇以駭俗,或妄生圭角故作狂態者,謂之筆俗。”第三忌板,所謂板病,一則用筆不活,二則缺乏腕力,三則寫作景物,無甚變化。宋韓拙云:“腕弱筆癡,取與全虧,物狀平扁,不能圓混者,板也。”龔半千論畫樹枝之形,要有變化,不宜重複,“俯螳螂枝,最忌枝葉相似”,此言,旁及用筆,亦不可筆筆如此,蓋雖極其巧豔,亦難渾厚也。第四忌結,筆放不開,似粘紙上,謂之結。宋韓拙云:“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者,結也。”其一曰滯,濕筆用水太多,結而不化,或筆乾墨乾行筆不暢,落筆過重,亦易於滯;其二曰僵,下筆僵硬,轉運不能自在也。第五忌刻,筆無乾濕,過於分明,不能恰當,以至有筆無墨。宋韓拙云:“筆跡顯露用筆中凝,勾畫之次,妄生圭角者,刻也。”第六忌枯,華潤則秀逸生韻,蘊彩斑斕,生靄靄然,枯瘠則乏精神,傷韻而少生氣。明李開先云:“枯筆如瘁竹槁水,餘燼敗秭”,此以乾筆易犯者。第七忌弱,明李開先云:“弱筆無骨力,單薄脆軟,如柳條竹筍,水荇秋蓬”,非嫩也。第八忌濁,每有作免,天生俗惡,下筆即濁、或甜俗不堪。縱使極端避者,但平時修養,未從清高拔俗,內心培植,終必流露於筆端。第九忌過潤,過潤則一味索白,風度自差。第十忌巧拙不宜,巧能靈變,拙能渾古,例如花草、蟲魚、舟車,宜巧;山石、坡崖、蒼林、老枝,宜拙。巧能補拙,拙亦能有益於巧,巧豔易薄,拙易深厚,相映成趣,個中究宜如何應用,細心揣摩名手精品,久之自得。總之中心乎自然,摒卻捏揉造作。清秦祖永云:“靈境當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乃為真筆墨,方能寫山水傳神。”學者,宜自合理純熟下工夫,立定腳跟,方不致不堪入目。中國畫約分四品。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自能品而妙品而神品,以至於逸品,全以筆墨氣韻評斷,與西畫有不同也。

(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1947)年《中央日報》泱泱版)


說國畫之布局

  (五月十六日 第七版)  

布局之道,落筆時須得大勢。作者先自悅目暢懷,遂筆筆得趣,有自得之樂。但人心不靜,則神不全、意不純、思不竭,既不得意,興味索然。以故必須靜坐,凝神細想,經營下筆,丘壑才新,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見歷之初學,遽把筆下去,率爾立意觸性,塗抹滿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哪得取賞於瀟灑,見情於高大?畫須近看好,遠看又好,近看看小節目,遠看看大片段。畫多有近看佳而遠看不必佳者,無他,大片段比較難也。有遠看好而近看不好者,有局勢而無筆墨也。卷冊小幅,悠然几案展玩,雖於局勢未佳,亦不至觸目傷懷。若巨幛大幅,須要於十數步外,一望便覺得勢。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往來順逆之間,即開合之所寓也。生發處是開,一面生發,即思一面收拾,又即思一面生發,即時時留餘意而有不變之神。不用朽筆亦好,如用朽筆,朽筆一下,大局已定。中間承接之處,有勢雖好而理有礙者,有理通而勢不得者,當停筆細商,候機神湊會,一筆開之,便增許多地面,且深且遠。但於此,不即為商收拾,將如何了結?如遇綿衍拖曳之處,不應一味平塌,宜另起波瀾。蓋本處不能收拾,當從他處開來,可免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煙雲、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理與勢兩無妨礙乃得。古人於此,亦不肯輕率便為也。或尚繁或尚簡,繁非也,簡亦非也;或謂之易,或謂之難,難非也,易亦非也;或貴有法,或貴無法,無法非也,終於有法,更非也。惟先渠度森嚴,而後超神盡變,有法之極,至於無法。如願長康之丹粉灑落,應手而生綺草;韓幹之乘黃獨擅,因畫而來神明,則有法可,無法亦可。惟先埋筆成塚,研鐵為泥,則曰:難可,易亦可。所謂穿鑿景物,擺布高低,正如文之起結,其中虛實、承接、發揮、脫略、隱潛。如東坡長文,雖累萬餘言,讀者唯恐易盡,方可縹渺有一唱三歎之音。幅無大小,必分賓主,一虛一實、一疏一密、一參一差,縱橫其逸趣,亦正如文之轉折、頓挫然者。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雅則雅,俗則俗矣。通幅留空白處,尤當審慎。其勢當寬闊者,窄狹之,則氣促而拘;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毋過迫促,毋過零星,毋過寂寥,毋重複安排,但期通體龍脈,貫穿舒爽。清惲南田云:“純是天真,非擬議可到,乃為逸,當其馳毫,點墨曲折,生趣百變,千古不能加,即千壑一崖,窮工極研,有所不屑,此正倪迂所謂胸中逸氣也。”米友仁點湔煙雲,草草而成,不失天真,如蟲蝕木,偶爾成文,非可有雕琢氣也。清王昱云:“清、空二字,畫家三昧盡矣。”此言掃盡縱橫習氣,無斧鑿痕,始克秀韻清雅而致,不期然而然之真趣,深微杳渺之境,足耐人思也。作者發筆,有欲直先橫、欲橫先直之法,作畫亦然。如筆將仰,先作俯勢;如筆將俯,先作仰勢;欲輕先重,欲重先輕;欲收先放,欲放先收;欲作結密鬱塞,必先之以疏落點綴;將作平塌,必先之以峭拔陡絕;將欲虛滅,必先之以充實;將欲幽邃,必先之以顯爽;將欲左行者,必先用意於右;勢欲右行者,必先用意於左;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俱不可從本位逕情一往。顧盼照應,自出天然。疑是疑非,畏縮難禁,豈復何以爽朗可喜?

(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1947)年《中央日報》泱泱版) 

說國畫之寫神

  (六月一日 第六版)

中國畫有“無字詩”者,源於其意境相同。石濤以“兼字章”言字畫一貫之理者,源於其趣味相同。故曰,一面與詩相接,一面與字相通。國畫所以發展至於如此高超成熟之地位者,源於歷代高等教育之聰明才智人士,為之親近愛好,慘澹經營而來。一般淺薄俗人,非但不能畫,亦且不能識畫者;基茲,畫家必須“遠塵”而“脫俗”,以修養空靈其心懷,而靜攝宇宙之變幻,清明在躬,則萬象畢露,絕非西法寫生與照相之可同日語也。凡宇宙之形,胥有其自然之理,循斯自然之理,以實現其自然之秉賦,不獨應把握其變化之理,更應看清其已變之態,再進而認識其將變之機。乃根據此項自然法式之理解與領悟,能役萬物而不為萬物所役。經此抽象陶鎔以聯絡一切之現實,構成宇宙之全景,互相為用,未可分離。石濤云:“受與識,先受而後識也;識然後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識而發其所受,知其受而發其所識。”石濤云:“夫一畫,含萬物於中。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貴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棄也;得其畫而不化,自縛也。夫受,畫者必尊而守之,強而用之,無間於外,無息於內。《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又云:“且天之任於山無窮,山之得體也以位,山之薦靈也以神,山之變幻也以化,山之蒙養也以仁,山之縱衡也以動,山之潛伏也以靜,山之拱揖也以禮,山之紆徐也以和,山之環聚也以謹,山之虛靈也以智,山之純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厲也以險,山之逼漢也以高,山之渾厚也以洪,山之淺近也以小。此山天之任而任,非山受任以任天也。”由是以觀,中國畫者,乃憑此蒙養而寫其神也。苟非其然,焉能使筆墨之下,有胎有骨、有開有合、有體有用、有形有勢、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潛伏、有沖霄、有崱屶、有磅礴、有嵯峨、有巑岏、有奇峭、有險峻,一一盡其靈而足其神?石濤云:“且山水之大,廣土千里,結雲萬里,羅峰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測山川之形勢,度地土之廣遠;審峰嶂之疏密,識雲煙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萬重,統歸於天之權、地之衡也。天有是權,能變山川之精靈,地有是衡,能運山川之氣脈;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脫胎於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於大滌也。”以一象收萬象,納須彌於芥子,故畫家心靈籠罩處,流露其個性風格,無從磨滅,是以古今不亂,筆墨常存。石濤云:“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使,則心受勞。勞心於刻畫而自毀,蔽塵於筆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損無益,終不快其心也。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畫乃人之所有,一畫人所未有。夫畫貴於思,思於一,則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畫則精微之入不可測矣。”故又云:“愚者與俗同識。愚不蒙則智,俗不濺則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達,不能不明。達則變,明則化,受事則無形,治形則無跡。運墨如已成,操筆如無為。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而心淡若無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綜上所述,是證國畫神髓,迥異其他畫法有別,其深微杳渺之境,能意會而不能言傳。故石濤又云:“寫畫反未落筆,先以神會。至落筆時,勿促迫、勿怠緩、勿陡峭、勿散神、勿太舒。務先精思天蒙,山川步武,林木位置。不是先生樹後布地,入於林出於地也。以我襟含氣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內,其精神駕馭於山川林木之外。隨筆一落,隨意一發,自成天象。處處通情,處處醒透,處處脫塵而生活。自脫天地牢籠之手,歸於自然矣!”宗此理論,曰創造,曰革命,乃無不可。背此理論,不知其何以為國畫也。

(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1947)年《中央日報》泱泱版) 


國畫之布局  

(六月六日 第十版)

  清湯貽汾云:“一圖有一圖之名,一幅有一幅之主,使名在人,則人外非主;主在屋,則屋外皆餘,故有時以山水樹石為餘而以點綴為主者。”不可使賓勝主。謂如山水,則山水是主,雲煙、樹石、人物、禽獸、樓觀皆係賓。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賓者,遠近折算,須要停勻。謂如人物是主,凡賓皆隨其遠近高下布景,可就之方,到純熟之極,自然瀟灑流利之中,不失中規中矩之妙。清沈宗騫云:“上有重巒複嶂,下有密枝菁林,中有雲氣澗道,往來隱現,此是厚重迫塞之局,固應體勢周正,然一涉板實,氣味索然,故其皴破之筆,要靠定一邊,且宜處處變換,妙於此者,得之麓臺,麓臺妙處,正在能以偏筆行正,故愈實愈妙,此於正局而濟以偏勢之道也。奇峰如削,飛瀑懸空,老枝撐雲,藤蘿緣走,山石森然有欲搏之勢,林石拏空有相攫之形,全要偏側,乃能得勢。然著一點剛暴之氣,便是跋扈。故用筆當直起直落,如書家之作篆籀,妙於此者,得之石田、六如,以其能以正筆行其偏局而不跛。境平而筆要開生面,皆胸中先成法意,布置之妙也,一如文字,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綴辭徒工,不過陳言而已。”凡此近人因西洋文化之傳流,以及照相電影剪裁之陶詠,其取材天姿,往往有過古人之處,故曰捨短取長,不必死在古人筆下。龔野遺云:“畫樹要有情,畫泉要有聲,畫石要有棱。樹要少,愈要奇,少而不奇,則無謂矣。樹奇則坡角宜平穩,不平穩類小方家也。樹奇安石易,樹拙安石難。偶寫樹一林甚平,平無奇奈何,此時便當竭力揣摩一畫,比思一出人頭地丘壑,然後續成,不然便廢此紙亦可。丘壑雖云在畫,最為末著,恐筆墨真而丘壑尋常,無以引成遊之興,必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全而始可稱畫也。”

(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1947)年《中央日報》泱泱版)


此文整理,特別感謝林崗先生極其嚴謹的學術支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