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
  • 印象:
    翁菱很漂亮 气质美女 地理位置好 有时很拥挤 空间大又高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东城
您所在的位置: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艺术史泰斗苏立文获“友好贡献奖”(图)

2011-04-15 11:27:19          


苏立文

  2009年4月25日,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在位于北京前门大街23号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为当代西方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学术泰斗---九十三岁高龄的苏立文先生颁发“友好贡献”奖,以感谢65年来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学科发展以及社会传播做出的巨大贡献。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王迦南和蔡小丽画展,并为王迦南先生颁发友好传承奖,用以表彰其作为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成绩。

  国家有关领导、北京市主管领导、美术界领导,各国驻京使节以及众多国内外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文化和体育明星、社会名流、中国各知名学府的著名教授以及苏立文先生的学生和朋友等二百多人,均齐聚现场祝贺。

  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的宗旨是:传承文明,保持文化多样性。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为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各类文化组织及参与者提供资助平台,改善传统文化艺术成长环境,资助文化均衡发展的各类活动,奖励和表彰对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开展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宣传活动,倡导“传播思想、奉献热爱”的社会价值观。

  此次活动通过对苏立文先生个人成就的尊重,促进东西方现代美术历史研究方面更加深入和良性的学术交流,从而引发国内外社会对中国现代艺术乃至文化更广泛意义上的关注和思考,具有深刻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迈克尔•苏立文背景资料

  迈克尔•苏立文(Michacl Sullivan)在中国是一个仅为少数专业人士知道,但并不熟稔的名字。相对于他大名鼎鼎的亲戚——白求恩,苏立文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淡陌的,甚至无关紧要的。
 

  很少有人会想到:他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曾经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方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画的认知结果。或许,历史往往会如此有趣:苏立文在文化交流上的宏观价值、意义,常常没有白求恩具体而微的感人事迹更具传播效果。于是,历史只是留给我们一种影像——具体、细节而直接的故事。影像背后的判断,通常会人云亦云、是是而非,它的真实永远是需要重新反省的遮蔽状态。那么今天,当我们重新面对苏立文,从某种角度上看,正是获得了这样一次机会——通过反思去除遮蔽,重新认知历史。
迈克尔•苏立文,1916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立尔,三年后全家迁往英格兰居住,并在英格兰度过了他的童年及少年。
 

  1936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建筑,后加入“不列颠救济委员会”,旨在为内战中的西班牙共和国提供医药援助。但由于1939年夏西班牙共和国军队的崩溃,他们的计划被迫取消。同年冬,苏立文响应国际红十字会的号召,决定作为志愿者前往中国。
 

  1940年2月12号,他踏上了由利物浦开往中国香港的S.S阿伽门农号货船,历经6周的航行后,抵达香港,不久便被安排到驻扎在贵阳的国际红十字会,主要工作是去昆明的铁路接应医疗用品,再负责把这些物资运到中国“解放区”的医院。
 

  此间,他认识了后来与他相伴终生的中国妻子,并因此获得推荐,成为华西协合大学教授、博物馆馆长郑德坤的英文助手,开始接触中国艺术,并协助郑德坤发掘了“王建墓”。1945年,苏立文获得了金陵大学语言和艺术史的教职,开始广泛接触当时的中国画家,如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关山月等,并与庞熏琴、吴作人、刘开渠、丁聪、叶浅予等交往甚密,以一种亲历的方式见证了当时中国画坛的发生与发展。
 

  1946年,苏立文夫妇回到了英国,并先后进入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专研艺术史。1950年,苏立文前往哈佛大学任教,时间、空间以及个人生存环境的变迁促使他开始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收藏并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画。此后数十年中,苏立文又不断地来到中国,通过参加艺术活动、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收藏中国艺术品等方式与中国20世纪美术进行更近距离的接触,并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美术和美术史研究的著作。
其中,1959年由费伯书局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1973年由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社及纽约插图协会出版的《东西方美术的相遇》、1996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艺术家》等专著,成为西方关注、发现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开端,并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学者,其诸多成果至今仍被看作是西方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
 

  正如Ralph Croizier在《现代中国的艺术和社会》(Art and Society in Modern)一文中所说,苏立文的《20世纪中国艺术和艺术家》是一次西方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先锋式实践。确实,苏立文对20世纪中国的多项研究成果都被西方学界看作是“里程碑式的且极为有用”的探讨,他阐述了“在多元互文的美学、政治、文化和社会历史环境中,中国艺术最为生动的篇章。”从某种角度上看,苏立文之前,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多为文物价值的关注,缺乏艺术角度的理解、接收。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漠视,原因很简单,此类作品还无法具有文物性质。但苏立文的出现,使这一状况得以改变。大量关注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研究,促使西方开始将东方绘画作为艺术来关注,而不再简单作为文物来接受。 也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是苏立文唤醒了西方对于中国画的真正关注——一种非文物性的、非历史性的当代艺术价值上的关注。而且,苏立文长达半个多世纪遍及欧美各地的研究、教学,使得这种关注越来越成为西方学术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他的著作及学生,逐渐成为了沟通中西艺术相互理解、接受的重要桥梁,在二十世纪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难以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正是因为苏立文在介绍20世纪中国画发展方面的独特贡献,使得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画作为当代艺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立文个人化视角的影响。
 

  比如他对林风眠、黄宾虹、齐白石等人的阐释,已经成为西方理解、接受这些画家的思想基础;
而他所描绘出的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价值特征等,也都成为了西方判断中国画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西方眼中的20世纪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苏立文的研究而获知的。
 

  那么,伴随着中国文化的重新自觉,在21世纪重构其影响力的今天,苏立文无疑会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是如何认识我们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知西方当下知识传统中的中国文化形象,那么我们重建中国文化形象的努力也就无从下手,无法有所针对地深化西方对于我们的理解与接收。
 

  就此而言,苏立文正是我们打开当代西方视野下20世纪中国画认知经验的钥匙,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介绍中国画、深化西方的认知结果有着毋庸置疑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苏立文能够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于此。由于他的研究是建立在他与20世纪诸多中国画家亲密交往的基础之上,是长达半个世纪亲历见证的结果,所以他的研究乃至他本人的经历,对于20世纪中国画的深入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他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更为丰富、细腻而详实的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历史细节乃至观察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全面、更深入的层面上展开这段历史的书写。
 

  然而,苏立文在中国本土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亦可说未曾引发较为深入的思考。抛离苏立文所具有的上述意义、价值,单就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而言,它天然与西方艺术思潮、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那么,一个西方学者对这段历史的书写,其视角、方法以及描述结果对于我们转换视角认知自己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参照价值,尤其是一位熟知中国过去50多年艺术发展并亲眼见证历史变迁的学者。
 

  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重新面对迈克尔•苏立文的理由——我们无法忽视、也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为20世纪中国画研究付出毕生心血并因此影响西方认知中国艺术的学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杭春晓

 

简  历
迈克尔•苏立文
1916年,迈克尔•苏立文教授出生于加拿大蒙特立尔

现在职位:
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荣誉教授

学位及学历:
剑桥大学:建筑学士(1939);硕士(1949);文学博士
伦敦大学:中文荣誉学士(1950)
哈佛大学:美术博士(1952)
诺丁汉大学:文学荣誉博士(2005)
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成员

奖学金:
1947-50   中国政府奖学金,伦敦大学
1950-51   洛克菲勒基金奖金,哈佛大学
1951-52   爱德华•R.培根艺术奖学金,哈佛大学
1952-54   博林根基金研究奖学金,哈佛大学
1960      洛克菲勒基金旅行资助
1968      洛克菲勒基金旅行奖金,塞尔贝罗尼别墅,意大利博尔拉吉奥
1974      古根海姆基金奖学金
1976-77   访问奖学金,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
1976-77   国家人文科学基金学者奖

专业履历:
1942-45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助理策展人,成都
1945-46  金陵大学英文讲师, 成都
1954-60  马拉亚大学艺术史讲师及大学美术馆策展人,新加坡
1960-66  伦敦大学亚洲艺术,东方学院及非洲研究所讲师
1964     密西根大学远东艺术访问教授
1966-75  斯坦福大学东方艺术教授
1973-74  牛津大学美术斯雷德教授
1974-76  担任国家地理“中国之旅”节目顾问
1975-85  斯坦福大学东方艺术克里理汀森教授
1979-89  凯瑟琳学院特殊研究员
1981     在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布里斯本尼进行旅行讲座
1982-84  担任电视系列片和图书《龙的心脏》艺术顾问 
1983-84  剑桥大学美术斯雷德教授
1983-84  剑桥圣心学院研究员
1983-86  香港大学校外监考员
1984     香港20世纪中国美术会议主席和讲师
1985-86  格罗夫美术辞典顾问和撰稿人,香港及西雅图大学会议和讲座
198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堪培拉

出版物:
1.《西藏文化介绍》(西南联大博物馆系列指南,1945)。
2.《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费伯书局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59)。
3.《中国艺术介绍》(费伯书局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1)。
4.《中国山水画的诞生》(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Routledge & Kegan Paul出版社,1962),日文版于1995年出版。
5.《艾伦爵士及巴尔洛女士收藏的中国陶瓷,青铜器和玉器》(费伯书局,1963)。
6.《中国和日本艺术》(格罗利尔公司,纽约,1965),西班牙文及日本版。
7.《中国艺术简史》(费伯书局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7,修订版1970),法文和日本版。
8.《麦积山石窟》(费伯书局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9)。
9.《东西方艺术的相遇》(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社 及纽约插图协会,1973),荷兰文,中文和日文版;修订和增补本(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平装本,1997)。
10.《中国艺术:最新发现》(泰晤士•哈德逊公司,1973),德文版。
11.《中国艺术》(泰晤士•哈德逊公司,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3)西班牙文,中国,韩文,罗巴尼亚文,日文和法文版,1977,1980,1984,1999年再版。
12.《中国诗书画三绝》(泰晤士•哈德逊公司,伦敦,1974; 乔治•巴西勒公司再版,修订增补版,纽约,1980)。
13.《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牛津大学出版社,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9)。
14.《中国山水画第二卷:隋与唐》(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0)。
15.《中国和东南亚美术研究》共二卷(品达尔出版社,1991及1992年)。
16.《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6;1998年再版。由同一出版社印刷中文版)。
17.《现代中国艺术家生平辞典》(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韩熙载夜宴图》(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7)。
19.《中国艺术》第五次修订和增补版,2008。

在各种国际刊物上自1946年开始发表各种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文章数百篇

以及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业讲演数百次

 

        王迦南先生背景资料

  我不仅是一个画家,
  还是一个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票友’。      
                                                     --------王迦南

  王迦南的山水画与北宋山水大师的纪念碑式作品深深谋合,呈现在他山水画中的品质则表明:深厚的中国传统学养,深刻的思考,强烈的情感与高超技艺的产物。    
——迈克尔• 苏立文
 
       王迦南的人物画却让人想到南宋禅宗画家牧溪与梁楷。在表现那些颠狂的僧侣与酒醉的乐师时,他使用了禅宗画家的手法,人物的衣袍以单一的墨色草草绘就,于是观者的目光必然被吸引到描绘更加精细,并施以温暖色彩的面部表情上,因为这些醉酒、奏乐、阅禁书之乐等画面的意味也正寓于此间。
 
        王迦南曾说,在那些黑暗年代中他发现“这些快乐饮酒的和尚同时是对我人生中最失意时期的一种反抗和解毒剂。”不过那是早在许多年前。我认为,他今天仍然创作这些题材并不是为了宣泄,而是要想获得绘制他们时那种纯粹的快乐。他不仅参考禅宗绘画,有时还追溯得更远。早就有人指出,他那些醉酒的诗人使人想起公元400年的墓室浮雕上描绘的“竹林七贤”,同样,他的舞乐者们也能在著名的四川汉墓舞乐人陶像中觅见踪影。
 
        走近王迦南的山水画:那千岩万壑的雄伟气势,那喷涌爆发的火热岩浆,那飞流直下的野山瀑布都营造出一种博大、一种纪念碑式的博大。但在那些博大的山川之间,又常常点缀着小小的茅屋、一座小桥、几棵寂寥的老树,在小桥和老树的旁边,还有一个渺小而寂寥的人物在徘徊。这也表现出画家内心的矛盾:入世与出世,现代与传统,严肃与玩世不恭。
 
        作为一个足迹遍及整个世界的流浪画家,王迦南的山水画如同一张心灵和文化的地图那样承载丰富。他的少年时代经历了 “文革”十年,未及成年就到农村务农,随后又进入中国北方的一个工厂当了多年的钳工,同时在业余时间狂热的学习绘画。1978年,青年时代的他又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在校期间,王迦南就读于美院版画系伍必端工作室,同时美院中国画系师从刘凌苍,蒋采萍学习中国工笔重彩画。1982年毕业后不久便辞掉公职,作起了职业画家,并于1988年同妻子蔡小丽一起远赴重洋来到英国还是以作画为生。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他的画展遍及欧洲,北美,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他的作品为世界上几十个博物馆和基金会收藏,西方的美术史家评论说:“王迦南已成为当今世界画坛上最重要的,几个屈指可数的中国现代画家之一”。

        王迦南说“到了西方才真正懂得应该怎么样去好好学习中国传统”,这也许就是所谓“身在此山中”——从小生在中国的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之处。距离产生美,距离也让人更清楚的认识自我。西方现代文化如同一面镜子,使王迦南更加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和伟大,没有镜子,人们就看不见自己的样子,在文化上也是如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照与观望非常重要。王迦南自己也说:“我身处一个远离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的地方。这种经历给了我一个机会,去重新评价以前我关于个人如何看待自然以及看待我们文化传统的方式”。十多年在英伦的旅居生涯,在西方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下创作,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影响,一方面是无所不在的西方现代文化,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在他的艺术中已经逐渐达到融合和协调的境界。用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的话来说,他已经将在西方的体验和中国传统“完全内化”,他的作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处境的图解”。

        王迦南的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在于他展示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博大:绵延的山脉、高耸的山峰、夕阳中无边的似血残阳都在他的画面中一再描绘。这雄浑博大的后面蕴涵着种悲怆的英雄主义、一种纪念碑式的庄严。这些特点似乎与艺术家本人那放荡不羁的性格相去甚远,但它却包含着他的理想追求。生于50年代的他,自幼接受的是革命的理想主义教育,他从小崇拜英雄,十二月党人、汉尼拔与亚历山大。他崇拜他们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跋涉于苍茫的雪原,漫长的道路尽头是不可知的命运,然而他们却傲然前行。

        作为一位职业画家,王迦南得过全国第六届美展的优秀作品奖,也得过英国皇家美院颁发的“水彩画”大奖,但这次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授予他的“友好传承奖”,则是超出画家身份之外的奖励。
 
        “我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票友’。”
 
        王迦南除了用笔下的山水画来表现祖国的山川江河,他在海外还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在西方生活的20年里,王迦南几乎跑遍世界,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市场和商店、拍卖会里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清代明信片收藏。从1980年代开始,他与夫人蔡小丽收藏了大量而珍贵的中国民间剪纸。
 
        同时在国外和国内的许多杂志上写文章,博物馆、基金会、艺术节、大学里讲演和开课介绍中国艺术史、中国画和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木雕民间剪纸。
 
        在西方同夫人蔡小丽一起,撰写并出版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如何学习中国画的著作。
 
        在2005年回国后,王迦南夜以继日地整理自己的收藏,同时研究中国清末历史、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义和团运动历史,并且用收藏的明信片作为图解,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了7本以晚清中国明信片为主题,介绍晚清历史、社会和生活的著作,并且在中国数本国家级杂志和刊物上开一整年的专栏,用以介绍中国清代明信片和剪纸艺术。
 
     王迦南撰写的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剪纸艺术史》,在剪纸与中国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并提出了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此书的出版,在香港文化界被认为是重要文化事件。
 
        “在国外这么多年,我觉得外国人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或者是对整个中国的认识很多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就是连很多外国汉学家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都是很幼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实实在在的在中国生活过。不只是外国人,现在中国那些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他们对外来的东西如数家珍,但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认识也都象是被归过零的小孩儿一样。所以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就变成了一件比起个人的绘画创造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事情。”
 
        近十年,王迦南分别用中英文撰写和出版了10余本关于艺术理论和中国历史的书籍,在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文化杂志上撰写了百余篇文章,介绍中国画和清末的中国历史、风俗、习惯以及中国的民间艺术,并在西方的一些大学、博物馆、基金会等地方演讲如何认识中国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
 
        “我们要保护的不仅是齐白石、张大千,还有一把茶壶、一张桌子、一只椅子、一张老剪纸、一面老墙、一条石板路、一棵古树……比如我们画的画,意义在哪里,从技术上精神上说有什么意义,和现在流行的现代艺术有什么区别?尽管这种画是不时髦的,而且工艺非常繁琐,但坚持画这种画的意义是什么?”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浩瀚的巨大工程,单靠一己之力很难发挥出作用。王迦南在追寻自己的艺术风格的道路中,始终不忘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推广和传播,由此也结识了许多的有识之士。
 
        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著名学者迈克尔•苏立文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在与苏立文教授长期的交往中,共同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苏立文对王迦南和他夫人蔡小丽的画是情有独钟,在苏力文出版的《中国现代画》一书中,苏立文一直用王迦南的作品作为该书的封面来表达他对王迦南绘画的喜爱。在苏立文举办的一系列展览中,也一直用王迦南和蔡小丽的作品作为各个展览的招贴广告。

        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不能仅仅靠专家,要靠更多的人。如同以前喜欢京剧的票友一样,只有票友多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才可能被传承和发展。
 
        “如果一位脑外科医生喜欢皮影、收藏和研究,他告诉人家从他的角度看皮影有多么好和美。这样的人就应该奖励。
 
        一个很小的传统手艺,通过我们的努力可能会被重视,会被流传下来。就是这个奖的意义。”                                                   --------王迦南
 

 

        王迦南

        人称水右散人,著名旅英中国画家。1955年出生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3年,创立中立美术工作室(中国第一个独立的职业美术工作室)。1988年,前往英国伦敦,继续从事职业画家创作生活至今。在北美、欧洲、亚洲多次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被世界多家博物馆与基金会收藏,为海外最重要的中国画家之一。近年来居住在英国伦敦、中国北京、法国须尔堡三地。
     
出版物:
《怎样可以全面学习中国画》                    伦敦夸特出版公司
《清代明信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清代明信片专集》                            香港三联出版公司
《外国人眼中的清代中国》                      台湾出版社
《清末的中国》                         北京出版社京华出版公司
《纸隙寻梦——民间剪纸的中华韵味》             中华书局 
《王迦南作品集》                              伦敦古德豪斯画廊
《王迦南蔡小丽中国画集》                       纽约怀古堂
《王迦南蔡小丽中国画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迦南蔡小丽中国画集》                       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近年在中国和国外的杂志、报刊发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100 余篇

   获奖:
   中国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                        优秀作品奖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优秀作品奖
   英国皇家美术院   1989年夏季美展 水彩画大奖


     收藏: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市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西安大学
     英国大英博物馆
     英国维多利亚国立博物馆
     英国牛津博物馆
     英国自然博物馆
     瑞士蒙克基金会
     美国迈克基金会

关于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

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
以传承文明,保持文化多样性 为宗旨
致力于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
以优秀的跨界精英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用传播思想,奉献热爱的精神,
传承、保护、普及、弘扬传统文化


地址:北京朝阳区亮马桥路44号海昌大厦618室
E-mail: bhcif@vip.sina.com
Http://www.inheritance.c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