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墨非墨艺术机构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2年
  • 展厅面积:
    600平米
  • 地  区:
    山东-青岛
您所在的位置:墨非墨艺术机构>画廊动态>正文

马轲--用绘画探索社会的内涵和生命的意义

2015-03-26 15:49:13     

图为参展艺术家马轲“向东走”展览的作品。

“ 马轲一直以来以其极为笃定的信心执着于单纯的油画语言对心灵与精神的开拓,并且,他一直努力倡导更幽微、更具有想象力的声调来完成他对这一时代的深度挖掘。”——孙磊

    我的绘画创作处在一种积极的不稳定状态。当我俯就既有的概念、常规和惯性,俯就权力和利益时,绘画往往令我痛苦不堪。当我摆脱种种束缚,在稍纵即逝的形象与当下建立某种隐喻的关联——也就是绘画成就的瞬间,我会欢欣鼓舞,踌躇满志,能够感受到个体的尊严与价值所在,恍若重生一般。对这种瞬间的渴望是我绘画的内在动力。

    瞬间的获得基于复杂的系统准备,这复杂的系统根植于百年的历史巨变,根植于古今中外的文化纠结,根植于人类神性与个人天赋,根植于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把时代赋予的能量转化为创作的资源,来呈现当下真实的存在,彰显艺术向上的力量。

----马轲

雾霾,180X320CM,2014

评论摘要

孙磊

    马轲一直以来以其极为笃定的信心执着于单纯的油画语言对心灵与精神的开拓,并且,他一直努力倡导更幽微、更具有想象力的声调来完成他对这一时代的深度挖掘。对马轲而言,这种“音响是持续的:声音、噪音、唿喊;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振动性,然后才是他们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某种“振动性”管辖着他的舌头,这种“振动性”实际上来自马轲对语言质地的敏锐把握和对自由情境的奇异诉求,而非观念意义的挥发。因此,马轲在绘画中并不苛求一种思想定式,不苛求意义的宏大观照,转而在具体细微的言辞中体悟超凡的现实。在马轲那里,这种现实始终是对那些具体现实的反驳,是具体现实的凝聚,是对具体现实聚精会神的沉湎,而得到的类似寓言般的精神现实。近期,马轲更近一步提炼了这种现实,从中剥离出更多的匪夷所思的神秘活力,使他的现实非现实化,或者将现实减化至仅剩的形态中,让更多的现实关系充当主体,现实便更多的参与到角色的扮演当中去了。

Z国骑士,200X200CM,2013

孙建平

    马轲一直在默默地画着他自己想画的东西,他总在变,我曾可惜他不去发挥自己那么好的造型功力,而毅然转向抽象观念性绘画。..我知道马轲现 在的作品也是他一个过程,只是显示了他的艺术追求的一个方向,他还会往前走的,当然是越来越成熟。

黎明 210×380cm,布面油画,2013年

云端,378x416cm,布面油画,2014

陶咏白

    出生在70年代的马轲,被称为“新生代”画家。他的画既有具象的写实,更有意象、心象随机的抒写,游弋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获得表现的更大空间,却又始终在观念的渗入中寻求着某种社会内涵和生存意义。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视觉经验和幻觉世界的形形式式,用象征性手法,激起观者心灵的震颤和联翩的浮想。

孟禄新

    马钶的画给我的直观印象是学者化的,或者说是文人化的;是诗意的,或者说是意象的。学者的感觉是因为画面中时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内省的状态,以及对绘画语言严谨、细腻、优雅的处理,对某种风格传统与文化内涵的关注;诗意的印象来自于一种毫无拘束的自由的空间处理,来自充满私密性隐喻的符号表达和随机的跟着感觉走的绘画方式。

魏运成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画家中,马柯使我结识的最具执著精神者。马轲是个级具智慧和才情的艺术家,涉猎广泛而又能究其深刻,对“传统”有自我的阐释。对“世界”有独特的洞察,对人生价值有较深的觉悟,对艺术有异样的切入方式。

阵雨,木板油画,59X72CM,2000

谷泉

    马轲非常强硬地把创作重点放在形象和空间的制造上,而与时尚的、贴满了“中国符号”的绘画拉开距离。普通观众大概很难确定,马轲的绘画就一定是中国人所为,这只能说明他选择了与“主流绘画”渐行渐远的方式。所以马轲的作品不能按照常规归为某类,它们只属于像他一样少数的画家,而不是那些已经遍布世界的“大陆货”。

迪亚克 · 奥尔巴茨

    马轲在一种严谨而确实的道路上发展自己的作品,但又非常现代,是真正他自己的作品。他独具个人品质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他对社会的反省和沉思。他的素描和油画所表现的意向,非常接近欧洲和他同龄的艺术家。因此,我可以说他的绘画语言有很强的国际性。

星星 纸本水彩 70x90cm 2014 墨非墨当代艺术馆“向东走”展览展出作品

艺术家,55X75CM,纸本水彩,2014

艺术家 55X75cm,纸本水彩,墨非墨当代艺术馆“向东走”展览展出作品

凯伦 · 史密斯

    画家,即便在今天几乎已是一个过时的称谓,但是,马轲就是一位画家,一个可以承载所有溢美之词的画家,我们甚至可以将他描述成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画家。尽管,马轲在绘画内容和叙事风格上与现代主义极为接近,但是,在绘画所关心的问题上,他的作品有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画家的影子。彼时,那些画家正挑战如何在画布上铺陈出一个正在变化且动乱不堪的世界,在试图打破艺术史的线性轨迹的同时努力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他们仿佛是有着完全抽象概念的结构主义的终结,是康定斯基(Kangdinsky)和克利(Klee)的衰败,更是杜尚(Duchamp)的崛起。
    对一个具象主义画家来说,20世纪中叶,毕加索(Picasso)之后,路在何方?即使是超现实主义,它在形式上也处于一个倒退的阶段,即便在内容上并不是那样。这也是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经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从马轲早期的绘画语言和风格的发展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已意识到毕加索以及超级现实主义画家们试图解决的问题,并得出了一个与培根类似的结论。在绘制一幅作品的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结构方法和语言应用应该与马轲探索的社会问题一样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说马轲是一个现代主义画家,意在指出他对艺术语言演变的知觉性,以及身为21世纪初的画家(几乎比毕加索晚了一个世纪),他对如此的存在所发起的一个挑战。

帷幕 布面油画 200X200CM 2014 墨非墨当代艺术馆“向东走”展览展出作品

陈岸瑛
    《抟造者的塔中岁月——有感于马轲其人其画》

    马轲的画,是有一双勤劳的手在背后的,这是它们看起来具有很强绘画性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将思索的痕迹留在了作品中。马轲虽然关注所画的东西,但同时也看重过程。画到半途还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或者准备画喷泉,却画成了树,这是马轲常见的工作状态。“绘画是一种缘法”,这种圆滑的解释或许更应该用到偶发艺术上去。马轲并不迷信机遇,使他着迷的是一个形象从混沌中稳定下来的过程。说到底,形象是创作过程的最后目的,而形象的独立自足,则是一幅画完成的标志。这一点,在他的创作中随处都有体现。
    由于注重过程,马轲所塑造的形象常有令人捉摸不透之感。乍看上去,马轲的画是具象的,多看几眼,又觉得是抽象的。这种摇摆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审美特质,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在题材上注重“一个人的历史和价值”的缘故,但另一方面,却也是他迷恋“过程”的结果。出现在马轲画中的那些酷似他自己的男人,当属于自画像中一个十分奇特的类型——不是被描绘的对象,不是历史的见证者,也不是一种幽默的签名——在我看来,总觉得它们像是画家的灵魂出窍,是于作画之际不小心跨过画框的作画者。是作画的过程本身,使马轲式的“自画像”取得了存在的理由。

彼岸 布面油画 254x200cm 2014  墨非墨当代艺术馆“向东走”展览展出作品

测量 布面油画,300x215cm,2013 墨非墨当代艺术馆“向东走”展览展出作品

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15707 孙磊《独立与寂静的话语——马轲散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