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东莞敏求集雅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4
  • 印象:
    专注转一 高雅 古典 精品
    确定
  • 经营时间:
    22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广东-东莞
您所在的位置:东莞敏求集雅>画廊动态>正文

高风雅韵 ——吴元奎的“四雅”艺质

2014-10-03 14:23:30     

高风雅韵

——吴元奎的“四雅”艺质

□马鸿增

    当今中国画坛“名家”之多,为历来所罕见。从外在名声与实际艺术水平两者是否契合的角度来看,不外三种状态:一是名实相符,二是名过于实,三是名逊于实。第三种画家最值得关注。

    吴元奎是一位典型的名逊于实的画家。他生性笃实、谦和,三十多年来在南京艺术学院潜心于教学和创作研究,人物画创作卓然独具一格。然而一贯的低调,却使他少为世人所知。

    其实吴元奎有多次入选全国美展的业绩。早在1972年,他还是一个插队知青时,与另一知青合作的《父子俩》就入选了全国美展。次年他被南艺美术系录取,我也在那一年从北京调来南京,和他相识并点评过这幅画,至今记忆犹新。此后,他在创作上不断提升,1984年《乡间狮子乐》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1994年《深秋柿子红》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2004年《清风松泉》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正好是“十年磨一剑”。这么多成果要是放在一个善于推销自己的画家身上,恐怕早就名声大震了,而吴元奎却似若无其事,从不张扬。

    “画如其人”这句格言用在吴元奎身上特别贴切。我把吴元奎的艺术特征总体上概括为四个字“高风雅韵”,具体说来有“四雅”。

    其一,取材典雅,化古为今。

    也许正是吴元奎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性格,促使他在创作题材取向上,特别喜爱绘写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态,画起来也特别得心应手。他笔下的人物,或独坐听松语,或诵诗试新茶,或骑驴逍遥游,或疏野清话,或对花遐思,或策杖赏梅……一切都充满诗意和温馨气息。《弈亦不争求清欢》中那与童子对弈掀髯微笑的长者,岂不正是画家心境的绝妙写照?《且喜能看细字书》中那蕉荫独坐读书自得其乐的文士,不也正是画家人生态度的内心独白?即使是画关公、罗汉、钟馗、观音,吴元夺奎也赋予他们以志士高人的美德,高雅、飘逸、聪慧,富于人文精神。显然,这种精神取向,是对当代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的一个反拨,一种超脱,也是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传统的样式可以转化为现代的内涵,吴元奎的作品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吴元奎也画现代人物,同样赋予疏淡清旷的品格,从不装模作样,那是对人性中最为自然无拘状态的敏锐捕捉,天真无邪,本质上是和他的古代人物精神一以贯之的。

    其二,取法高雅,化为自我。

    中国画创作中永恒的课题是如何处理继承传统与自我创新。凡有成就者,必定在此课题面前有出色表现。吴元奎曾广泛研习传统人物画,对永乐宫壁画下过苦功临摹,又以他独到的眼力,选准了明代的陈老莲和清代任伯年。诚然,这两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画大师。老莲格调高古而造型奇崛,人物夸张变形,力量气度磊落,用笔凝练沉厚,设色淡雅简洁。伯年线描生动自如,墨色滋润雅洁,构图别出心裁,取材为大众喜闻乐见。吴元奎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深受启发,但不是简单仿效,而是结合自身的性格、气质和对生活的领悟、感受,创出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吴元奎艺术语言特色尤其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讲究线条的节律美。用线绵细而劲韧,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情韵意趣尽在其间,衣纹的疏密处理尤有韵律感,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二是讲究墨色的淡雅美。注重画面整体色调的统一,喜用复色和中间色,色调间的差距十分微妙。水墨为基干,淡彩相映衬,不温不火,不浮不躁,营造出典雅的氛围。三是讲究人物造型的意趣美。变形而有度,适当夸张某些部位,使人物更为传神而有兴味,平添几分幽默感,但关键的结构、体量、质感绝不放松。就这样,吴元奎取法乎上,化为自我,变成了自己的高风雅韵。

    其三,素养博雅,整体协调。

    一位出色的人物画家,仅会画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应同时具备花鸟、山水等表现技巧,才能保证画面的丰富性,满足创造某种特定意境情调的需要。吴元奎正是这样的画家,他能画一手相当够水平的写意山水、花鸟、树石,这对他构建画面整体协调的审美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他画人物相对较为工细,而画周边的树石配景则采用小写意的画法,画动物有时又用没骨法。总的是以“线”意识为中心,产生线性造型丰富多姿的交响效果。画面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繁有简,有重有轻,达到均衡协调的整体结构美。在他笔下,所谓结构,不只是指画面物象安排,而且包括了画面笔墨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处理。

    吴元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博雅也表现在对作画材质的选择上,喜用半生半熟的有色纸、洒金纸,它们成为画面的底色,而且天然具有古雅意味,同时便于发挥他的笔墨特长。为求完美,他甚至亲自动手托裱自己的作品,陶醉于“一眼望去满墙都是画并一一品赏,这时那种成就感,那种满足,不言而喻”。这正是他的真情流泻。

    吴元奎修养的广博还表现精于连环画创作,先后出版三十多部,其中《西游记》(合作)两册获全国套书一等奖,《女中英烈》获省二等奖。这一创作经历大大锤炼了他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当代有不少国画人物画家是从连环画家转化而来,但并不是都成功。原因在于有的人没有分清两个画种的区别,以致国画作品像放大的连环画,有的在笔墨功力上有所欠缺,难以进入佳境。吴元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充分发挥了在创作连环画过程中磨练出的功力,又摆脱了连环画的创作模式。在中国画创作中,他善于选择最能体现自己想法的瞬间情境,又有利于充分展示自身的笔墨特点,因而获得了成功。

    其四,文采风雅,乐在其中。

    表面看来,吴元奎似乎有些夫子气,不苟言笑。而实质上他极具灵性,有一种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风雅,那是一种高级的幽默感,或者说诙谐感。无论从他作品的构思还是造型,我们都可以意会到。比如画中人物往往夸张形体动态而至于妙趣横生,流露出天真的童心和轻松的惬意,贯注着画家热爱生活的达观精神,使人在慢慢品味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有时他通过题字来强化某种意味。如画铁拐李拄杖而行,题句“人间行路难,跛足走天涯”;画张果老倒骑毛驴,题句“景色前面好,凡事回头瞧”;画老少轻快对弈,题句“弈亦不争求清欢”;画二人对竹冥思,则题“不可一日无此君”等,都是于轻松欣赏中发人深思的佳作,可谓寓庄于谐。

    吴元奎的风雅有时近乎“怪”,比方说他喜欢撕掉自己的画,那是在每过一个阶段回头看旧作时,感觉不满意的就要撕掉,别人看了惋惜,他却从中感到很欣慰,甚至满足,因为看到了自己仍然在前进,没有停足,没有丧失上进心。这其实蕴含了一种难得的风度雅量,当今能做到这一步的恐怕不多。

    归根结底,吴元奎的“风雅”是基于他达观的人生态度,人以为苦,他却以为乐。他曾说过:“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当我把所学的东西当作一种享受时,就不觉得辛苦了。”正因为他以绘画为快乐,以绘画为享受,所以他才会创作出那些使观众赏心悦目的作品。

    总括起来说,取材典雅、取法高雅、素养博雅、文采风雅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吴元奎艺术的高风雅韵。需要补充的是,他的高风雅韵并不是“曲高和寡”式的孤芳自赏,相反,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变成了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这是地道的“曲高和众”。惟其如此,吴元奎的艺术前程是未可限量的。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