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前波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4
  • 印象:
    实验性 个性 院子特漂亮 老牌画廊 干净
    确定
  • 经营时间:
    17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草场地
您所在的位置:前波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谁来收藏摄影师的作品?

2011-04-15 10:52:19          

  侯登科,一个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穷几十年精力,追踪拍摄黄土高原上的“麦客”。摄影师的苦难经历与被雇割麦者的辛劳,都凝聚在这些太简单,太沉重,也太严酷的作品中。   而2002年侯先生的去世,提出了一个同样残酷的问题:“谁来收藏摄影师的作品?”   摄影虽是一门艺术,但国内的主要艺术机构一直就没有收藏摄影作品的传统。近年来开始购买一些“照片”的几家画廊,目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而是以摄影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或是纪录行为艺术的图片。   侯登科的作品,需要保持其完整性。侯先生的一位友人多方联系後,广东美术馆表示愿意收藏这些作品。但是这位友人给侯先生打电话时,身患晚期肺癌的侯先生正在去医院的路上,一边咳嗽一边说:“来不及啊。图片说明都没写呢。没有时间,地点。很多朋友正在帮忙整理底片。”   侯登科这次入院后就没有出来,收藏他的作品一事至今没有下文。   广东美术馆自2002年底开始收藏“中国人拍摄中国历史”的纪实摄影作品。尽管价格较低(500元一张),还是首开了国内主要艺术机构收藏摄影作品的先河。中国美术馆新馆长冯远上周也向媒体表示中国美术馆自2004年起每年有几千万的收藏资金,收藏项目也将包括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以笔者所见的中国美术馆现有馆藏,其中几乎没有一幅摄影作品。   在2004年北京五大拍卖行轰轰烈烈的春拍中,没有包括摄影作品。佳士得与索斯比在香港举行的针对亚洲市场的春拍中,也没有包括摄影作品。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笔者近两年在纽约画廊区所见的重要画廊里悬挂的主要都是摄影作品。在前波画廊等华人开的主要代理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小画廊里,杨福东等以其它艺术形式参加世界重要展事,崭露头角的中国艺术家交给纽约画廊代理的主要也是摄影作品。   应该说这些画廊里的大幅“照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而大多是以摄影为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但其中绝大多数从技巧方面称得上是专业摄影作品,而且这些融合了摄影与观念艺术的大幅作品定价普遍很高,较好的画廊开价一般都超过一万美元一幅。   佳士得与索斯比在纽约的春拍中都有摄影作品专题或专场,两大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寻找亚当斯和布列松经典摄影作品的热情,在中国只有在拍卖公司搜求《石渠宝笈》中记载的宫廷收藏时才能见到。   这种反差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收藏摄影作品的一二级市场都未形成,有着收藏字画,器物,古籍传统的中国人还没有将摄影作品列入考虑对象。华辰2003年秋拍中包括了5幅摄影作品,也只是投石问路,成绩应该说不甚理想,买家也主要来自海外。   但是,在收藏热一日胜似一日,国内主要拍卖行同等质量拍品的2004年成交价普遍比2003年提高近30%的大形势下,摄影作品的收藏市场迟迟不能形成,关键在于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很多根本就不构成被收藏的条件。   首先,没有系统规范的中国摄影史专著,摄影师在摄影史中的地位没有得到评价。所以华辰的投石问路,也只敢涉猎郎静山这位摄影史中无法绕过的“前辈大师”,和几位作品已在海外市场上获得承认,至少具有短期炒作价值的年轻摄影师。   无论艺术机构还是个人的收藏行为都是以艺术史为基础的。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人员说,美术馆的收藏经费主要用来按照近现代美术史,补充现有馆藏中空白的部分。至于摄影作品,因为没有一部专门的摄影史,“根本不知道该收谁的不该收谁的。风险太大,太容易得罪人。”   其次,到目前为止,中国早期摄影的经典作品升值空间都太小。与其它收藏门类比较,属于“小投资,小回报”的“小打小闹”一类。   任何一个机构或个人收藏作品,都希望它在短期或长期内有升值潜力。但几十年来前辈大师们,包括郎静山的作品升值空间都不大,与收藏字画,器物,古籍等一比较,实在很可怜。华辰2003年秋拍摄影专题五幅作品共卖了11.25万,而同场拍卖会中当代画家靳尚谊的一幅画拍卖价就超过了40万。   因为没有摄影史专著,收藏摄影作品比收藏其它门类的视觉艺术作品风险更大,耗费的精力更多。对艺术经营者来说,在耗费精力的同时,利润空间实在太小。摄影圈中传言嘉德2004年秋拍中会有摄影作品专场,而笔者相信,在嘉德今年春拍重要拍品如此之多,以至于把昆仑饭店所有的场地都包了还要扩展到周边酒店的情况下,至多在现有的“近现代,当代油画,雕塑”专场中包括一部分摄影作品。   第三,现在摄影师们遵循的摄影圈中的游戏规则与中国收藏界的游戏规则不配套。摄影师的图片大量在媒体或网络上发表,而摄影收藏,一般来说同底冲洗的照片数量不能超过25张。这个数量中国的很多收藏家都觉得太多。北京一位主要收藏家告诉笔者:“我收一个康熙朝的瓶子,朋友们都羡慕我有这个瓶子。我收一张照片,圈内人手一张一样的。没劲!”   游戏规则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中国摄影作品往往相关文字资料不完备。像侯登科先生一样图片没有起码说明的不在少数,不要说艺术作品必备的艺术家自述了。对当代美术作品来说,常常是“画得好不如说得好,”可见文字资料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市场仍不完备,艺术家,经纪人,画廊,美术馆,拍卖公司,收藏家之间的配合离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地的水准差得还太远。作为视觉艺术重要部分的摄影,多多少少游离于主要艺术市场之外。对摄影界来说,在史料研究,游戏规则整合等方面练好内功,比单纯的呼吁关注更有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