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无图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国外
您所在的位置:一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狂签艺术家 并不表示已经挤身当代之林

2011-04-15 12:31:24          

  如果,画廊认为以合约签订了艺术家,就表示自己的画廊已经挤身入当代化,那无疑是一种把头埋在沙堆中的鸵鸟心态。因为,缺乏策略眼光与规划性的作法,以古法来熬煮的当代艺术鸡汤,是不可能合现在口味的。画廊与其这样来消费艺术家,倒不如好好自我用功提升一下自己素质,会让当代艺术再度回头的路;能走得更远些。   艺术圈,现在最流行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拿来问中国境内与台湾的画廊,答案应该会出现一个,那就是;签艺术家!假如将关注的焦点又稍微缩小,以台湾从去年秋季一路延烧到今年春季当代艺术热潮来讲,在这一波因为中国当代热度高温不退;进而带动亚洲当代艺术窜起的热对流中,闷了好久的台湾当代艺术家,终于能够获得画廊与收藏界注意,甚或至都莫名奇妙尝到被抢人的滋味,这确实是个令人开心的现象。就好比一位70年代末期的艺术家所讲「我都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大家对我的作品如此感兴趣」?而当画廊被问到为何找某某艺术家合作;画廊老板往往也讲得词不达意、险象环生。这样的情况,终不免会让人忧虑;到底台湾当代艺术已经准备好要回到市场了吗?   探讨台湾当代艺术家是否已经准备好要回到市场,应该要先厘清台湾当代艺术之所以在这一波窜起基本背景。首先,会对台湾当代艺术家有兴趣的市场,确实主力仍旧圈在台湾本地市场,从作品本身的权重分配来讲,拍卖市场固然从2007年秋季已经加入台湾当代艺术,但量数比率还是以中国当代为第一优先,接着是韩国、日本;台湾与印度、巴基斯坦艺术加的作品比重,在亚洲拍场所占的比重还是低到不能再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盘面,一时难以界线来圈隔,再加上四大天王、四小天王的市场地位已经底定,台湾画廊或藏家此刻进来,只是在追高别人的行情,获利率是微薄。因此,改采修正路线把焦点落定于1970年以后的新世代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上。问题是,台湾的画廊或藏家在中国新世代艺术家,不见得就能占到便宜。中国艺术市场不是以年来做单位改变;而是以季来作为改变的单位,台湾画廊或藏家要抢,中国画廊与西方画廊也在抢,显而易见的是谁都未必得到一等一贵宾级礼遇,能上得台面的艺术家就那么几位,作品量也就那些,游戏规则是操纵在艺术家手中;没有一家画廊敢再大声讲话说自己对那位艺术家多神。再且,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早已经不再时兴与单一画廊签死约,为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充分掌握个人作品营销通路。台湾的画廊在中国新世代当代艺术家身上,所付出的巨额成本,相信没有一家画廊愿意承认;尤其是那些还执迷在有知名度艺术家品牌的画廊,表面上或许卖得不错,可是艺术家给画廊的折数利润不见得优厚,有的都还得先买断一批作品才能办个展览,苦在心理或心在淌血,都不足以与外人道。既然在这一厢讨不到甜头,亚洲当代艺术势头又已经兴起,加入韩国或日本当代艺术本来就会是一定考虑内容之一。问题是,做中国当代艺术至少还能以中文来沟通,韩国与日本,英文是比较单纯的共同语言,但也未必每家画廊都能操作得游刃有余。其次,对文化认知与知识深度长期欠缺学习之下,如何能够在短短时间就能进入状况中,确实是个极端严酷考验。固然有拍卖目录可拿来作为市场圣经,但做画廊与投资艺术品买卖到底还是两码事,台湾画廊到底没有几家画廊能够顺畅操作亚洲当代这个议题。反求诸己,很自然就退回到台湾自己当代艺术家身上。就好比一位新生代画廊老板所讲,台湾当代艺术的价位,目前不仅是区域市场最低;也是全球艺术市场被低估的一环。此言固然不假,可是台湾画廊重新把注意放回到自己艺术家,根本就忘记一件最现实的事情,也就是说,台湾的画廊普遍都有超过6年没有真正碰触过当代艺术,世代的更换、价值观也改变,作品面貌不同、语言表述也不同,要50好几的画廊老先生跟20好几艺术家谈艺术,请问,有谁要听?又有谁要懂呢?所谓知识断层,以前可以人情来蒙混,现在,却只是被拿来以放大镜来检验,突显的尖锐性就更明白。   这种画廊对合作艺术家有清晰规划力,所建立的基础点都是在代理制度上。以目前台湾的画廊或者是前一阵子中国境内画廊「狂签」当代艺术家来讲,很多艺术家还是弄不懂自己签的到底是代理约或买卖约。就常理来讲,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某某画家是某某画廊的经纪艺术家或代理艺术家。   事实上,经纪与代理,有极大事务上差异点。经纪是优于代理之上,经纪艺术家等于就是帮艺术家做最有效合理规划与分配,比如说;还能帮艺术家寻觅不同区域的最佳代理画廊。至于,代理则更实际把艺术家作品的销售处理到最好。以目前来讲,多数的画廊都以代理来做为与艺术家合作模式。不过,正派的代理制度,其实包括三个重点:第一,每年作品的买断量。第二,固定调幅。第三,展览数量的确认。如果艺术家发现自己与画廊的合作约定,并没有很具体包括到这三个事项,只是卖作品才有分成、也没有很具体规范每年个展或联展的境内与境外数量,那么;这样的合约就是比较单纯买卖约。可是,现在台湾为数不少新世代艺术家都是属于首度接触合约制,根本搞不清楚合约所载明的内容。台湾当代这一波是很关键性决胜之战。错过;也未必会再有像这回能够放到亚洲当代艺术系统下被考虑。而台湾的画廊在因应这个局势,狂签,无疑是在掘自己坟墓,它不仅曝露画廊自己质量不够,也因为过于急躁把艺术家的不成熟给曝光。台湾在这个势头转换之际,应该采取双头多元并进方式来走,画廊审慎选择艺术家、艺术家要跟定好画廊,不是去比赛猎杀人头的数量,应该计较的是画廊挑到了什么好的艺术家能够推得出来;能够被放到亚洲当代的平台,能够建立怎样的资源整合。但是这个之前,艺术家在自己的环境能够先受到重视,才能有更好的能量被放到海外,只是;好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好的画廊,要被看到也是痴人说梦。   所以,新世代台湾当代艺术家能够以如此快速度受到市场注意,这当然会是对艺术家是极大鼓舞,只是,受到肯定不应该是建立在放一把火来狂烧以表示内心激动,而是要想办法让艺术家的创作能走得更远、画廊能赚更长远的大钱,懂得踩煞车、懂得操纵方向盘、看前方也得注意后视镜,相信新的气象就更受到期待。约不约,只是个手段。重要的是,跟谁约?如何约?约了之后,接着要干嘛?那才是重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